科學治理我國污水 大學要有作為
今年1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的文件,確定了“三條紅線”。即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降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率提高到60%以上;主要污染物納入江河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這是關系到我們國家、社會持續發展的重大工程。日前記者隨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赴廣東、寧夏考察“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落實情況。記者看到,兩地政府對這一制度都有認識、有思考、有行動,并開始著手落實,同時也注意到執行這一重大政策需要科技支撐,大學責無旁貸。 記者在考察中感覺到,由于缺乏對于水科學、水資源、水環境的深刻認識,官員、業者乃至社會公眾對水資源的科學管理、使用的認識還不到位。而水資源的監控、計量也是需要攻克的系統技術,水權交易制度也需要進一步完善。有專家指出,這些年我們國家的水循環狀態并未發生大的改變,但是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城鎮化。人類活動對水環境的影響有直接的,也有很多是間接的。許多所謂災害,原本是自然界正常的循環往復現象,但是加入了人的因素,就變成了災害。人類要避害,就要改變它,但是改變后的影響往往很復雜。比如大水災,在原始狀態下,5到8年發生一次,在淹沒原野的同時也清理河道,滔滔洪水憑借巨大的勢能沖入深海,所攜帶的污物很快被稀釋、降解。而被一系列工程控制住的水系消除了大洪災,均勻流淌的河流也在持續堆積沉淀。河水帶來的污染缺乏強大水量沖刷,也聚集在河口淺海,形成越來越大的污染區域。現在我們種地上化肥,沒人再去收拾臟臭的河泥,也加速了河道的淤積。這些改變,我們應該有應對之策。 聽河海大學副校長朱躍龍教授介紹,圍繞水科學作深入研究,開發關鍵技術是大學的責任,許多大學正在做,也希望更多的大學加入進來。特別是一些我們長期以來沒有認識或認識不清的問題,像噴灌、滴灌、霧灌等農業技術可以大量節約水,但是用好這些技術的關鍵是了解作物生長規律與水的關系,包括一些細節。比如某種植物一生中何時最需要水,何時不需要水;它在某個階段植株的哪個部分吸收水,是地下部分還是地上部分。把這些搞清楚了,才能既節水,又豐產豐收。現在很多地方是水質型缺水,就是由于污染,或水質本身有問題不適合飲用,比如高氟水。那么怎么提升水質,特別是溶解型污染即離子污染,是用碳吸附還是膜過濾,哪一種工藝更經濟有效?還有一些耗時費力,需要學者、團隊搞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項目。朱教授認為,大學教授還要盯住一些關乎國家安全的大問題做文章。比如有些主要水系承擔著幾個省,數十個城市地區供水的重任,一旦出問題非同小可。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們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水資源短缺、粗放利用、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問題。化解這一問題要靠制度、靠政策、靠改革,也要靠科學、靠技術、靠智慧。大學肩負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在國家、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面前,要出思想、出智慧、出辦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