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呼吁國際社會制定一個衡量世界財富的新指標。”
在第43個世界地球日到來前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發言人尼克·納托爾對記者這樣表達自己的期待。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星球:這里有一種叫做GDP的東西,所有的國家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或多或少在圍著它打轉。然而,單單一個GDP指標無法體現環境質量退化對于未來社會發展的影響,”納托爾說。
納托爾向我們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任何國家都可以通過毀林伐木來提升GDP指數,因為這些原木可以被用來出口,從而帶來經濟收益。但是伐木后對于該國水文系統、土壤植被和森林物種多樣性的潛在破壞,卻沒有被計算在該國的GDP之內。“所以,我們希望能引入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來衡量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財富。各國政府究竟該通過怎樣的指標,來衡量自己的業績?”
對此,環境署給出的答案是“綠色經濟”。
包括環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在內的眾多環境署官員曾在不同場合反復倡導“綠色經濟”的理念。在環境署看來,“綠色經濟”的內核是環保與經濟并行發展,保護環境非但不會阻礙經濟進步,反而將刺激并創造更多的潛在經濟增長點。
納托爾說,“綠色經濟”是關乎人類福祉的大事,與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密切相關。據他介紹,去年,環境署通過廣泛征集意見,對“綠色經濟”的概念和相關指標數據的推出進行討論,試圖闡釋如何通過合理的人類行為,促進經濟增長,并依然使地球保持生機。
環境署還召集世界上眾多頂尖科學家,對于那些尚待解決的環境難題進行集體研究,從科學層面,提出對策建議。納托爾說,其中一個被稱作“政府間氣候變化應對方案”的項目,就有超過2000位科學家,向政府提供智力支持,比如向各國政府闡述目前地球上的氣候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政府需要做什么等等。“我們把各方力量匯聚在一起,很多環境對策也由此產生。”
除環境署的努力外,納托爾還特別強調了各國政府在維護環境可持續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他指出,從政府角度來說,政府應該通過制定政策,來鼓勵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比如通過稅收等杠桿的調節作用,制定相關激勵政策,對實踐“綠色經濟”的企業和個人進行獎勵。
此外,納托爾也同樣肯定了個人行為對于發展“綠色經濟”的意義。“對于個人來說,我們的選擇,確實能夠改變經濟發展的軌道。而選擇什么樣的消費方式,以及選擇什么樣的商品則是促成改變的關鍵。未來,我們的選擇不妨多向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綠色商品’和‘綠色服務’傾斜。”
關于中國在全球發展“綠色經濟”中的作用,納托爾認為,中國是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環境問題,其中最為嚴峻的挑戰就是大氣、河流等環境污染。“事實上,中國對于自己在發展方面所付出的環境代價格外關注,我認為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應沿著一條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路前進。”
納托爾說,環境署看到,中國是如何“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在全國范圍內大力推廣使用太陽能等新能源。中國同樣也是一個致力于新能源技術研究和開發的國家,并樂于向其他地區推廣自己的環保經驗。納托爾對此表示贊賞。
“中國正在朝‘綠色經濟’的方向穩步發展。中國所做的一些,不但對于自身,對于周邊國家,甚至對于整個世界,都意義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