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被賦予了國家淡水資源匱乏破局的歷史使命。這個一直步履蹣跚的產業近日迎來政策利好!蛾P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下稱《意見》)經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后,便有業內人士分析到海水淡化產業的拐點即將來臨,此《意見》為國內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注射了一針強心劑。
經濟發展的需要
21世紀之初,海水淡化即被國家規劃為戰略型產業。過往30年的經濟發展,依靠現有資源中國經濟取得了十足的增長。同時工業用水量的激增,導致水污染極為嚴重,地下水被超標開采,資源破壞是不爭的事實,直接威脅到未來經濟沖向新的高點以及百姓的生活。在節流、引水等措施之外,海水淡化成了實現水源增量的重要途徑。在全球水資源危機大背景之下發展海水淡化產業既是形勢所迫也是現實所需。
目前,海水淡化解決了全球2億多人的飲水問題,海水淡化水已成為海灣國家的重要水源之一。據數據統計,全球每日淡化水產量已達4970萬噸,我國日產能為67萬噸,僅占全球的約1%。業內的一位專家向記者講到,中國經濟開發區多在沿海,占全國1/4的土地卻產生70%的GDP,而沿海原本就缺水,供水必將影響整個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所以從長遠的經濟發展角度而言,海水淡化將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我國早在10年前就已制定海水淡化產業的規劃方案,國內外企業已聚焦于此多時,但礙于政策不明確等諸多因素而停滯不前。而《意見》的發布則解決了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諸多問題。
被閑置的機器
未來國內海水淡化產業規模將達到百億美金左右,巨大的蛋糕令相關利益方窺視已久,但前行之路似乎看起來并不那么的平坦。首先是《水利法》當中并沒有把海水列為水資源,這是來自法律層面的壁壘。其次是淡水屬于水利部,海水屬于海洋局,產業規劃屬于發改委,管道建設屬于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諸多相關利益方牽涉其中,為海水淡化產業大規模的開發設置了重重阻礙。同時生產成本過高也是企業缺少積極性的主要因素,這些都直接導致國內海水產業的發展緩慢。
很多企業項目雖已上馬,但無奈機器只能擱置。天津北疆電廠日產10萬噸的海水淡化項目實際產量只有1.8萬噸,大港發電廠兩套淡化裝置僅有一套在運行。2011年6月15日,山東青島因干旱對企業實施限量供水,但在同一個轄區的山東大唐黃島發電公司的3000噸淡化水生產線,卻因產能過剩而停產。當地政府與企業多次溝通,終因成本問題而擱淺。
目前,大多數海水淡化廠不是沒有補貼或就是補貼不足。以天津為例,居民自來水用水價是4元/噸,工業為7元/噸,而海水淡化成本為8元/噸。而天津北疆電廠生產的淡化水被直接流入天津市政管道,價格低至與自來水同價,結果直接導致企業難以為繼。
但業內人士透露,相對于自來水,海水淡化的成本并不高,因為水庫建設、管道建設、引水工程,都是國家投資,且沒有正常核算到自來水價里,自來水價才偏低。相反,海水淡化的土地、設備等都是企業投資,價格故偏高,而這些都是企業所需要面對的,也是國家政策扶持的主力。同時也說到,自來水價格在上漲,隨著技術的進步,國外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經開始下降。因此,未來海水淡化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明顯,政策落實到實處將會為企業迎來大的轉機。
自主知識產權少
國家鼓勵海水淡化產業發展政策的出臺引來各企業一致叫好。相關專業人士分析到,雖國家政策是明顯的利好,但是目前國內海水淡化處理水平與海灣國家比起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若想達到規劃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加強自主科技研發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目前,我國大多為日產能為萬噸級的海水淡化廠,海水淡化的方法主要為熱法和膜法,國內外采用膜法的占60%以上,是目前國際上的主流方法。相比我國在膜法這項技術上掌握的自主知識產權少之甚少。
“高壓泵和能量回收裝置等技術國內都很欠缺,膜技術中的更為先進的反滲透膜,在中國只有杭州市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自主研發生產能力,并在舟山六橫鎮應用,這可以和國外&LSquo;相比較了’,而先進的納濾技術的研究則尚無進展。”中國膜工業協會秘書長尤金德說,加快自主科研能力,既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也需要企業加快科技研發的進程,只有掌握最核心的技術,才會在未來產業高速發展階段迎來機遇。
尚未形成產業鏈
目前,國內的海水淡化產業并未形成依托海水淡化而形成整體產業鏈,僅僅圍繞在海水淡化生產的單一模式。企業在缺少補貼沒有利潤的情況下積極性不高,根本沒有談及具體的目標規劃,這既是政策滯后的結果也是企業的主動性不足所致,從另一方面也阻礙了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
據國家發改委的人士透露,在“十二五”期間,工作的重點是培育產業基地。同時組建海水淡化產業聯盟,使分散的各類資源和能力形成合力參與市場競爭,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實施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帶動產業發展,并鼓勵沿海地區優先使用海水淡化水。
在一系列的產業政策支持之下,各企業也開始在除海水淡化之外積極延伸產業的布局。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的膜法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取得一定的突破,未來將會在化工、造紙、印染、電鍍、食品、醫藥等多個領域的水資源再利用和特種分離中加速推廣應用。這種單一優勢的推廣和使用會有助于產業鏈的形成,而依靠技術的優勢進行產業布局,便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相對于自來水,海水淡化的成本并不高,因為水庫建設、管道建設、引水工程,都是國家投資,且沒有正常核算到自來水價里,自來水價才偏低。相反,海水淡化的土地、設備等都是企業投資,價格故偏高,而這些都是企業所需要面對的,也是國家政策扶持的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