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間,中山率先在省內實現鎮鎮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并投入運行,“十二五”將新建或擴建10個鎮區生活污水處理廠,解決鄰近中心城區的社區(村)的生活廢水問題,那么邊遠地區的生活廢水如何處理呢?近日,中山市環保部門稱將采用人工濕地形式解決這一問題,此外環保部門也歡迎跨界輸送廢水到鄰近鎮區污水廠處理。
近年來,中山市人大代表調研污水處理設施時多次提出建議,鎮區邊緣地區的污水可跨界輸送到距離哪個鎮區污水處理廠近的地方處理。中山市環保局生態科副科長楊成表示,此辦法環保部門是歡迎的,且樂意充當兩鎮區“和事佬”,只要兩個鎮區商量好,如何付污水處理費用等,但環保部門不會強行一方接受另一方的生活污水。
對于鎮區偏遠農村的生活廢水,楊成更加希望采用人工濕地的形式去處理,“下一階段將準備選取1個或2個人口比較密集的農村推進,濕地形式的投入比接入鄰鎮污水處理廠的投入更低,而且會帶來環境美化效應。”據悉,人工濕地運行費用0.1元/噸以下,而現在通過污水廠處理污水費用0 .35~0.55元/噸。
去年,位于坦洲鎮沙心村的中山首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建成,解決了沙心村約200戶居民的生活廢水,為下一步解決農村分散型污水提供了經驗。“坦洲是大沙田地區,作為分散型農村住戶較少,如果生活污水不處理必然對外圍水環境造成污染,但是輸送回中心城區污水處理廠處理管網投入大,難度高,不現實。”中山市環保局副局長郭衛華說。
“中山市典型的農業鎮如神灣、民眾等都存在這樣偏遠的農村。”中山市環保局生態科有關人士則表示,費用是分散型農村建設人工濕地的大難題,沙心村建設一個日處理200噸的濕地就花了700萬元,該人士建議市鎮財政能否給予傾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