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鄉鎮人口集中,污水收集處理容易,但偏遠且分散的農村如何治污還是讓人頭疼的問題。污水處理率高居廣東省前列的中山市,近日在坦洲沙心村建成了全市首個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并取得良好成效。環保部門昨天表示: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中山今后將在全市推廣這個項目,以破解偏遠農村治污困局。
“原來排出來的水很黑,現在清得很。”一位村民指著出水口說。坦洲環保分局局長郭桂民告訴記者,這個村的污水,原多是經化糞池簡單處理后流入河涌,無法達到排放標準,現經人工濕地處理后,水質標準可達到IV 類標準。
沙心村這個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主要包括人工濕地和污水管網兩部分。工藝流程包括:居民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格柵井 (沉沙井)→厭氧預處理池→垂直流人工濕地→景觀塘→排放。即居民生活污水由污水收集管網收集后進入格柵井,將污水中大部分固體雜物攔截后形成格柵渣清除;污水經過格柵井后,進入厭氧預處理池進行預處理,降低污水中的污染物;然后污水引入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經高效垂直流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的微生物系統分解及植物吸收各種污染物后,處理達標后的污水流進生物景觀塘,并經景觀塘外排至水體環境。
據介紹,該人工濕地污水處理設施,設計處理污水規模為200噸/天,總投入超過400萬元。它綜合運用物理、生物等方式,去除污水中的有機物、懸浮物、氮氣、重金屬等。整個“消化”污水過程全自動運行,無需專人看管,運營成本較常規污水處理低許多。
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綜合整治農村環境出發,中山今年試用這種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目前這個污水處理系統已投入運行,且效果良好,對解決偏遠農村污水治理有重要意義,今后將在全市逐步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