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又一個5年過去,“十一五”規劃取得的成效得到滇池治理史上的最高評價:“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這一結論,也被視為滇池治污史上來之不易的“拐點”。
今年元旦收假第一天,省委常委、昆明市委書記張田欣即率隊調研滇池治理,龍年伊始,他再度率隊考察入滇河道情況。
那么,回顧近年治滇歷程,留下了什么成功經驗與教訓?今年,滇池治理又有哪些新的舉措?治理措施重心及目標何在?近日,晚報記者走進入滇河道,來到滇池湖濱,做了新一輪的滇池治理全面觀察;走訪滇管部門,了解滇池治理的最新舉措以及今年滇池治理如何進一步推進。
人口增多 并未加重滇池污染
滇池治理30余年,從未間斷。上個世紀90年代,治理滇池《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規劃》所得評價是:“目標定得太高,認識不足,缺乏足夠的科學依據,把滇池治理看得太簡單”;“十五”規劃的評價則很簡單:沒有達到規劃目標。
去年,上報國務院的“十二五”規劃得出結論:“十一五”期間,滇池流域水環境質量總體得到明顯改善,滇池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水體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河道水質及景觀明顯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優于或達到三類水。
分管滇池治理工作的副市長王道興認為,這一評價相當高,相當于污染的惡化勢頭剎住了車,滇池治污找到了方法,走出了一條治污的新道路。5年前,滇池流域人口332萬人,而去年的人口是367萬人,也就是說,在人口增多35萬的情況下,滇池污染沒有加重,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水質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外海水質檢測,一年出現了幾個月為五類的好現象,對于劣五類的滇池來說,這在原來是沒有過的。
今年以來,有17條河流達到了標準,11條河道為三、四類水質以上,相當于1/3以上的河道水質明顯提升,這在原來滇池入滇河道大多戴上“劣字頭”帽子的情況下,是很難想像的。
《滇池保護》 成了小學教育讀本
上世紀50年代,滇池清澈見底,為什么會出現污染,實質上還是因人口不斷發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引發所致。歸根到底還是人的原因。可以這樣說,生活在滇池邊的每一個人,都是滇池的污染者。同樣,滇池要治理好,不光是政府部門行動起來,更重要的是市民要意識到,要全民總動員,市民的被動行動成為自覺的行為,保護環境,愛護滇池,這和每一位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市民息息相關,沒有滇池保護意識,沒有自覺的生產和生活習慣,是不可能治理好環境、不可能治理好滇池的。
對此,昆明市在發動市民保護滇池、調動市民的積極性方面,花費了不少心思,設立污水處理廠開放日、發起“放魚活動”、成立云南滇池保護治理基金會、成立昆明滇池保護治理促進會、支持媒體公開聘請市民河長等各種活動。同時,擬定了《關于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加快推進滇池治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倡導市民和中央駐昆企業、省屬單位、駐昆部隊參與滇池治理,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媒體設立曝光欄目,定期公告滇池治理重大進展,滇池保護志愿者招募,形成了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滇池治理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昆明市滇池管理局還與教育部門編制了《滇池保護》小學(試用)教育讀本,在滇池流域范圍中小學校全面開設滇池保護課程,讓治理滇池從小孩子抓起。滇管部門甚至重新改編制作了《滇池圓舞曲》的多種版本,用音樂形式,將對母親湖的情感和治理意識滲透到各個社會不同人群。
執行到位各方合力治理滇池
滇池治理5年,成績有目共睹,為什么會取得這樣好的成績呢?王道興歸結為:“領導重視,責任明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過十多次會議對滇池治理進行調研、部署、指導,不時還會進行明察暗訪,傳遞出從中央到省市政府前所未有的決心、信心。云南成立了滇池流域綜合治理指揮部、“一湖兩江”流域水環境治理專家督導組,由省級老領導和知名專家組成的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專家督導組的指導、檢查和監督,為滇池治理的統籌協調、高效運行起到了強有力的保障。
尤其是去年的10余家中央、省屬駐滇企事業單位,進行“四退三還”的搬遷,沒有督導組的統籌協調,工作是很難順利推進的。同時,責任的明確,狠抓落實,是滇池治理取得成績的另一個原因,道理大家都明白,但真正地做起來,就不一樣。實行了河段長負責制,堅持市級四套班子領導每月巡河兩次,由市級領導擔任出入滇池河道“河長”,各縣(市)區委書記為“段長”,實行分段管理、分段監測、分段考核,扎實推進河道和流域綜合整治。
今年上班第一天,張田欣即率隊來到滇池調研,部署了滇池治理的相關工作,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方案,對河道、四退三還、宣傳、防浪堤等方面作了具體的安排和指導。領導的重視,責任的明確,給市民傳遞出了滇池治理的信心和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