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調關鍵在中線。中線調水關鍵在移民。
2013年汛后蓄水。2014年向北京送水。時間節點,步步緊逼。
18萬移民,四年任務,兩年完成,三年掃尾。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國務院立下軍令狀。
去年,7.7萬移民順利外遷;今年,9.2萬移民內安年度任務即將完成;明年,1萬多人全部搬遷到位。
水庫移民,公認的世界性難題。短短兩年多,18萬移民喜遷新居,創造了世界移民史的新紀錄。
奇跡,是如何創造的呢?
移民搬遷是“天大的事”
18萬移民,4萬個家庭。他們的命運與福祉,如同丹江口的清澈水流,連著水果湖,牽動中南海。
“移民搬遷是湖北天大的事。”省委書記李鴻忠著眼大局,擲地有聲。
字字鏗鏘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勇于擔當:南水北調,國家工程;如期移民,重責如山。
移民搬遷的第一責任人,是省委、省政府。必須舉全省之力,使出“天大的勁”,堅決完成移民任務。
擔當看行動。全省上下對移民高看一眼,厚待三分。去年,全省7.7萬移民外遷,平安、有序、和諧。還沒顧上歇口氣,今年3月,省委書記李鴻忠、省長王國生在十堰召開丹江口水庫移民現場會,宣告庫區工作重點,轉向移民內安。
10萬多移民內遷后靠,時間更緊,任務更重,人數更多,空間更小。半年時間里,分管副省長田承忠五進庫區,調查情況,研究問題,現場決策。
省移民局是主管部門。全局上下,全員上陣,局長汪元良全身心投入,指揮靠前。
十堰市是移民內安主戰場。市委書記陳天會,逢會必講移民內安,每月必去庫區鄉鎮調研,向全國人大提交的6件議案,件件關乎南水北調和移民搬遷。
有擔當方能有作為。事實證明,把移民搬遷作為頭等大事和“一把手工程”來抓,敢挑重擔,腳踏實地,“天大的事情”也能辦成。
就像“聯合國”蓋房子
移民搬遷,人稱“天下第一難”。
直接面對這一難題的,是從事移民工作的基層干部。
“走盡千家萬戶,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吃盡千辛萬苦。”18萬移民的組織發動和搬遷安置,浸透了庫區近萬名移民干部的汗水。
從遷出地到安置地,移民干部肚子里裝的故事,幾天幾夜說不完。兩年多來,劉峙清等10多位黨員干部,倒在了移民搬遷工作一線。
他們肩上,扛著為廣大移民謀福祉的沉重責任;他們背后,靠著6000萬湖北人民的鼎力支持。移民攻堅戰打響,全省各方面的項目、資金、資源,紛紛向十堰主戰場集結、匯合、發力。
省移民局副局長彭承波,帶隊組建協調督辦組,4月上旬進駐十堰,靠前指揮,一線服務。督辦組成員跑遍所有安置點,簡化程序,現場理事,協調解決重大問題。
29個移民內安鄉鎮,由31個省直部門對口幫扶。農村安全飲水、農網改造、低丘崗地改造、道路交通、環保水保、以工代賑等項目,在庫區集中捆綁,直接投入安置點配套設施建設。
移民集中建房,庫區建材吃緊,價格飆漲,周邊地區紛紛支援。“谷城的黃砂竹山的瓦,房縣的紅磚頂呱呱”,移民們笑稱,“簡直就像是聯合國蓋房子”。
“決戰30天”吹響搬遷沖鋒號
目前,一場“決戰30天”的移民搬遷大決戰,激戰正酣。
去年初,省委、省政府向黨中央、國務院承諾,今年確保完成9.2萬移民搬遷安置任務,明年6月底之前收好尾、結硬賬。
但是,庫區資源容量的緊缺超乎預計。260多個移民安置點,90%以上要挖山填溝。由于山坡太陡或接近居民區,很多地方不能使用炸藥爆破,只能采用機械破石。
情況特殊,工期被延誤,投入不得不增加。移民建房平整場地,花了5個月時間。每造一畝地,投入少的兩三萬元,多的十幾萬元。
11月中旬,內安移民農村建房尚有10%未完工,集鎮建房近30%未完工,近50%的農村移民未完成搬遷。
移民內安是政治任務,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11月20日,“決戰30天”移民搬遷大決戰,全面打響。
庫區5個重點移民鄉鎮進度偏慢,十堰市委召開專題督辦會,約談鄉鎮“一把手”。
10萬移民的住房,建筑面積高達400萬平方米,建筑勞務市場頓時捉襟見肘。移民干部趕到四川、襄陽,緊急招聘建筑工人,鄖縣甚至叫停城區一般性建設工程,集中人力援建移民建房。
“雨天當晴天,一天當三天。”抓質量,趕進度,移民安置點燈光徹夜不熄。
截至目前,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9.2萬內安移民的年度搬遷任務基本完成。
“決戰三十天,全力沖刺水庫移民內安。”寒冬的北風冷意襲人,庫區安置點依然熱潮滾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