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啦啦流出,您可曾想過這些水是從哪里來的,經過了幾道關口?原本渾濁的江水是怎樣變成干凈的飲用水,流進千家萬戶的?4日,記者走進市自來水公司西區水廠,一探“水管家”的秘密。
西區水廠位于金牛山公園旁,1956年7月建成投產,是福州城區最早的水廠。經過3期擴建,目前西區水廠日供水能力達到60萬立方米,承擔鼓樓區、臺江區西部、倉山區上渡路及金山開發區等地區的供水任務,供水量約占全市總供水量的一半,是福州供水規模最大的水廠。
4日上午9點,記者來到西區水廠。盡管事先有預約,但門崗保衛人員仍堅持要求對來訪者進行登記。登記完畢,記者在廠長黃信楷的帶領下進入廠區。據了解,非經批準,任何人不得進入水廠,員工進出也要進行例行登記。每隔一段時間,保衛人員就會對廠區進行一次巡邏,防止發生人為破壞行為。
遠處不斷傳來鞭炮聲和假日里人們的歡笑聲,但廠區內一片寧靜。黃信楷說,水廠里面沒有節假日,工人們都和平時一樣,值守在每個環節上。
西區水廠的水取自閩江,取水口位于水廠兩公里外的梁厝谷江邊。黃信楷笑著說:“別以為只要消消毒、過過濾,自來水就可以生成了,其實它復雜得很呢!”
水廠員工把閩江水叫做原水。水是由兩根直徑1.8米的管道從河里抽來的。河水先進入一級泵房,通過投加混凝劑,在一排長百米的一格格中絮凝池中逐一沉淀。此后,再經過濾池、投加消毒劑等,進入清水池。再經過二級泵房,輸送到市區管網。記者粗粗算了一下,一共要經過12個流程。
“現在我們都實行自動化了。”黃信楷告訴記者,閥門以及消毒劑的投放都是由電腦控制,各項指標也都可以在中控室里看到。參觀完各種大小不一的水池后,記者進入整個水廠的“大腦”――中控室。值守的員工盯著幾臺電腦,就可以全程監控水質,鼠標輕點,可以根據需要的流量,轉動和調控數公里外的閥門。
劉琳奇是當天的值班員,她正在認真監測水流變化。在中控室的大屏幕上,記者發現,從原水變成自來水大概要花3個小時,渾濁度達到6.5的閩江水,經過一道道工序處理,最后變成0.2左右。劉琳奇說,國家標準是1,我們約0.2,福州的自來水非常安全。
“自動化降低了勞動強度,可對員工的要求也提高了。”黃信楷說,為了保證水質,需要人工檢測和儀表校對相結合。為此,還有10名工人專門負責巡查。一小時巡查一次,每次下來要半個小時。
水質處理好了,還有一道指標就是水壓。黃信楷告訴記者,對水廠而言目前難度最大的就是恒壓供水了。廠區是封閉的,水壓可以做到恒壓,但管網水壓是不斷變化的。在西區水廠,東街口的水壓指標是該廠的一個重要考核指標。正常情況下,東街口的水壓標準在0.255~0.275。這意味著,東街口一帶的水管如果爆裂,水噴射高度會達到25米。針對節日期間單位用水減少、居民用水增加的特點,中控制的值班員要不間斷監測水壓變化,確保各區水壓正常。
“如果說國慶假期有什么特別,那就是增加了兩項工作――領導帶隊和維修人員跟班。”黃信楷是全國勞模,他10月1日帶隊,4日又輪到他帶隊。他說:“為了人們節日期間能喝上干凈放心的水,國慶長假里,我們和平時一樣,都是24小時備勤守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