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月9日從自治區環保廳獲悉,“十一五”期間,廣西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環境質量也明顯得到提升。
與2005年相比,全區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2010年各項指標明顯向好,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由0.045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036毫克/立方米,空氣綜合污染指數由1.70下降到1.45;年平均酸雨頻率由39.9%下降到25.5%,降水酸度pH值由4.94上升到5.2。14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以上的天數均超過300天,平均353天以上。
在水環境方面,2006年~2010年,廣西地表水整體水質優良,32條主要河流水質達標率為86.2%~96.8%。14個設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98.8%。近岸海域海水83.3%的監測站位水質達一類、二類水質,海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89.6%。
區域環境質量表現最為突出的是北部灣經濟區。北部灣經濟區的四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保持二級水平,地表水環境除北侖河、防城江全年水質保持在Ⅲ類標準外,其他河流水質均為“良”。南寧市大氣環境質量良好,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0年1~10月,南寧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9.01%,空氣質量優良率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三。
廣西工業城市柳州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繼續保持國家地表水三類水質標準,部分河段達到二類水質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