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重慶市了解到,重慶市不僅克服重重困難,在所有區縣建成污水處理廠,而且在運行中,引入市場機制,利用排水落差建發電廠等創新舉措,促進了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為三峽庫區水環境保護提供了保障。
為保護三峽一江清水,“十一五”期間,重慶加強總量減排工作,大力推進生活污染重點治污工程。目前,已累計建成105座生活污水處理廠,覆蓋了全市40個區縣。建設污水收集管網4100多公里,日處理污水達到252.3萬噸,全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超過79%。
據介紹,由于受重慶山地地形限制,污水處理廠建設困難非常大。如彭水縣污水處理廠建在陡峭的烏江邊,在山坡上打下186根地樁,才開辟出7畝地用于污水處理廠建設。城口污水處理廠長達1公里的地下頂管施工克服大量的鵝卵石阻隔,終于建成長達7.9公里的主干管。
為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重慶市在污水處理廠運行中不斷摸索,加強創新,逐漸完善,專門成立水務、水投兩大集團負責重慶供排水工程建設和運營。
據重慶水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家公司于2010年3月實現整體上市,資產規模從成立之初的14億元發展到現有市值400多億元,成為國內最大的專業水務上市公司,為重慶水污染治理拓寬了融資渠道,減輕了政府壓力。
在運行管理中,重慶市不斷加強創新管理。為了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正常運行,重慶市建立了城市污水處理水量水質核定辦法,由環保部門核定出水水質,核定數據作為撥付污水處理費的依據。這種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了污水處理廠對污水收集的主動性和進行環境服務的積極性。
重慶雞冠石污水處理廠結合出水口和江面的高低落差,建設了小型發電廠,可達到1600千瓦時,每天可發電兩萬度。重慶水務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在三峽特殊地形建設成的污水處理廠,多具有發電的條件,因此將在全市逐步推廣。
污水處理廠還安裝了在線監測系統,以監管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目前,正式運行的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水質均穩定達標排放。長江、嘉陵江、烏江重慶段水質保持穩定,各斷面水質均滿足Ⅲ類水質和水域功能要求,水質屬于Ⅱ類和Ⅲ類的斷面比例分別為91.3%和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