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今日早報》報道“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代詩人韋莊筆下,錢塘江桐廬段的江水清澈如鏡。
為了重現古人筆下“錢塘江”流域的水碧山青,昨天,省人大水污染防治執法檢查組開進桐廬,對水污染防治法和省水污染防治條例實施情況進行了檢查。
7年打撈7500多頭漂浮死豬
“江上有各種各樣的漂浮物,除了水葫蘆、藍藻等外,最觸目驚心的就是死豬。”昨天下午,桐廬縣政府的工作人員拿著擴音喇叭,指著富春江三峽的江水告訴省人大執法組:“今年1至5月,桐廬縣打撈上來的死豬總數,比前三年加起來的總量還要多。”
桐廬縣縣長陳國妹說,“打撈上來的死豬多數沒有耳標,有耳標的大多來自蘭江周邊區域”。
省環保廳環境執法大隊隊長許履中告訴記者,死豬的源頭來自小規模的散養戶,今年豬病厲害,一些畜禽小養殖戶,為貪圖個人方便,偷偷把死豬往江里一扔了之,影響了富春江的水質。
桐廬縣政府提供的一份材料中寫道,“根據水體劃分標準,桐廬縣富春江斷面水質要求達到二類標準,但由于受上游流域污染影響,特別是近期上游來水死豬囤積現象日趨嚴重。富春江各斷面水質氮、磷指標總體表現為三類水體,雖然下游窄溪出境斷面水質總體優于上游嚴陵塢入境斷面水質,但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相對偏低,影響了桐廬縣總體環境質量的提升,以及錢塘江下游地區飲用水的安全。
早在2003年,富春江水庫就發現了上游漂浮下來的死豬。為了確保桐廬人民和下游地區老百姓的“大水缸”安全,浙江省建立了省農業廳、省環保局、省公安廳三部門聯動機制,共同負責處理江面漂浮的死豬問題。
2005年6月8日,省環保局聯合省公安廳、省農業廳發布了《關于有獎舉報富春江水庫上游拋投死豬行為的公告》,公開向社會有獎征集拋投死豬者線索。
同時,桐廬縣政府成立了富春江七里瀧環境治理公司和分水江庫區管委會綜合管理處,專門負責打撈漂浮物。
從2003年至今,桐廬縣政府共打撈出各類漂浮物18.6萬余噸,打撈處置7500多頭漂浮死豬。同時開展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建成動物尸體無害化處理化尸窖35座、3594立方米,并全部投入使用。
有關人士認為,要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必須要加強對流域性水環境污染的監督與檢查,建立健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機制。
全面推廣“生態養豬”
生豬畜禽養殖業其實也可以搞得很生態。昨天下午,省人大環境執法組在桐廬一家農莊內看到了“生態養豬”的范本。
成片的桃樹,果子累累,桃林對面就是5000頭豬集體生活的家園。農莊老板錢萬強說:“農莊把豬糞尿經過干濕分離后用于果園,果園的土壤‘吃’了豬糞后變得生產力旺盛,桃樹結的果子又大又甜。”說著,他順手從樹上摘下幾個桃子,一嘗,果然味道鮮美。
錢萬強說,桃葉等做成的青飼料產量也同時提高,青飼料喂母豬,母豬生殖本領增強,小豬生得又多又壯,而且豬得病少,豬肉好吃。
桐廬縣政府有關負責人說,山區生態牧業發展方向樹立了一種可行的畜牧業發展模式。
截至目前,桐廬縣已全面完成存欄生豬200頭以上規模畜禽養殖場的生態治理,以及50家1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的生態治理,其中搬遷1家,關停2家。
今年年底,桐廬計劃將全面完成100頭以上規模的養殖場生態治理。
藍藻現象
得到全面改善
記者從省環保廳獲悉,隨著天氣變熱,最近幾天,被譽為溫州人民“大水缸”的溫州珊溪水庫也發生了藍藻。
“工業源已被切斷,但農業和水產養殖中,也很容易造成污染。”許履中說。
藍藻也曾在桐廬的江面上出現過,不過如今這一現象已得到大大改善。
在桐廬陽山畈村的農家小花園,記者看到,在每家每戶的房子前,都有一個美麗的濕地“小花園”。
每一個小花園內一角都有一口鍋子大小的池子,桐廬縣環保局工作人員打開池蓋,舀出一杯水,又臭又臟。這些都是村民家產生的各種污水,經過池子內的發酵厭氧后,進入“人工濕地”內滋養著花園里的鮮花和綠色植物,而花草又吸走了水里的氮、磷等污染成分,還給大家一片美麗和清新。
執法組
今天開赴富陽蕭山
昨天,省人大水污染防治執法檢查組另一組開赴衢州。從昨天一天的檢查情況看,衢州市污水處理廠等4家單位檢查情況總體比較好。
今天,省人大水污染防治執法組將開進富陽、蕭山兩地。杭州市處于錢塘江流域的重點區域,桐廬、富陽等地處于該流域的中段。錢塘江飲用水源地水質多次發生鐵、錳、石油類等污染指標超標,飲用水源地污染問題曾一度威脅杭州市飲用水安全。加強這些地區的水污染防治對于確保錢塘江水質和中下游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