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目前已經初步確定在“十二五”期間加大對水資源節約政策的實施力度,預備首次將再生水設施建設列入“十二五”規劃中。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業內人士的熱議,“再生水”成為業界討論的關鍵詞。
10%的目標回收利用率
根據統計,目前655個城市中有近400個城市缺水,其中約200個城市嚴重缺水。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李守信公開表示,導致如此的原因是,一些城鎮的空間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相適應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而國家實施南水北調以解決城市經濟、人口、資源環境不相適應的問題,也是“迫不得已的”。不過,要解決缺水問題并不是沒有辦法。
本報記者從水利部水資源司獲悉,目前水利部正在加緊制定“十二五”水利相關規劃,根據國家確定的紅線,2015年全國水資源使用量在6200億立方,相比2009年的5900立方,在5年的時間增量控制在290億立方之內。
要控制增量,必然對再生水的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部初步確定了“十二五”全國及部分省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率指標,其中2015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回收利用率達到10%,比2010年的8.5%目標高1.5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再生水的利用率也將比2010年高出1.5個百分點。
據記者了解,目前全國總的污水排放量是700多億噸,全國再生水的用量只有16.6億立方米,僅占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的2%。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程曉冰認為,如果上述污水處理回收利用率提高,則水資源短缺問題可以緩解。“這個潛力非常大,如果我們提高到10%的話,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程曉冰說。
設施待完善
有數據顯示,北京在2000年的用水量將達到40億立方,但實際情況是2009年才達到36億立方。其原因是,北京大量使用污水處理回收的再生水。目前36億立方用水中有6.5億為再生水。
盡管數據如此,但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北京絕大多數小區的中水系統成了擺設,處于閑置癱瘓狀態。看來,的確正如程曉冰說的那樣,“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家住北京新天地小區的李先生告訴記者,開發商賣房時承諾的“中水沖廁”,一直沒有兌現,沖廁還在用自來水。李先生反映的情況在北京并不稀奇,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家住通州區的王女士身上,“家里的馬桶連接的是中水管線,卻一直沒通中水。”王女士對本報記者說。
事實上,早在2001年,北京市《關于加強中水設施建設管理的通告》便明確要求建筑面積5萬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區或可回收水量大于150立方米/日的新建居住區和集中建筑區,必須建設中水設施。可9年過去了,在北京的青年路小區、金地格林小鎮等入住幾年的小區,馬桶里流的卻還是自來水。
“目前北京的中水系統主要還是用于工業、農業、市政等用水較多的單位。而讓中水沖廁普及到尋常百姓家,除了中水本身質量不能令人滿意外,中水管道鋪設不全面也是癥結之一。在北京全市100多個小區中已開通中水系統并正常運行的不到20%。多數小區都安裝了中水系統,但啟用的非常少”北京市水政監察大隊副大隊長汪政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針對此情況,汪政良認為,亟需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再生水設施建設與運行維護投融資模式,采用多種政策手段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融入到再生水設施建設中來。
1500億盛宴
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水利部已經確定未來將建立更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下一步要把再生水源納入區域的水資源配置。其中,再生水將與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共同納入區域水資源統一配置,綜合考慮排水體制、再生水設施、管網布局、用戶分布等因素,統籌城鄉再生水生產與供應,實現區域范圍內水資源循環利用。
為此,3月25日,在第三屆中國環境投資大會上,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凱軍描述了這塊蛋糕的大致輪廓,即“十二五”規劃將要求縣級鎮、尤其是重點鎮建立污水處理廠。據記者了解,正在編制中的“十二五”規劃,對城鎮污水處理制訂了新的規劃指標。
王凱軍說:“目前全國范圍內的縣級鎮有三萬多個,重點鎮有一萬多個。無論是新建還是利用現有設施,都可以說明這個行業的潛力還是很大的。”
除上述判斷,清華大學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所所長常杪從另一組分析角度描繪了污水業“十二五”投資盤子。根據常杪的預測,“十二五”期間,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將延續“十一五”期間的高速發展趨勢,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資金總需約為1539.69億元。其中,地級市、縣級市、縣城污水廠、配套管網及城市、縣城改建污水廠分別為263.43億元、96.28億元、282.20億元、773.21億元、168.38億元和31.64億元。
如此看來,水資源循環利用已經成為必然趨勢,1500多億的投資盛宴已經開席,等待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