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百年不遇的旱情,滇池水位下降了80厘米,這會不會讓滇池治污出現反復?滇池周邊的濕地受旱情影響有多大,還能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農業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廢水和垃圾是否讓本已嚴峻的治污形勢雪上加霜?大旱之年,滇池治理更應該注重什么?帶著這些疑問,記者近日走訪了滇池附近的村落,濕地,并采訪了多年來致力于滇池保護研究的學者。
滇池水草猛長水質未變
3月24日下午,記者來到滇池外海。岸邊,幾名環衛工人正吃力地把一袋袋打撈上來的水草扔上岸。趙師傅告訴記者,滇池外海原來的水面在船閘堤壩的正下方,如今水位下降,堤壩的緩沖斜坡都露了出來。趙師傅每天要打撈8個小時水草,現在他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工作時間沒變,工作量卻增加了一倍還多,因為水位雖然下降了,水草卻瘋長。趙師傅估計水草量和去年同期相比翻了一番。他說外海的情況還好些,草海的水草更多。
在海埂大壩,記者看到滇池碼頭以南,暗綠色的湖面上漂浮著大片大片的水草,水面也因為水草的“禁錮”而波瀾不驚,空氣中彌漫著陣陣的腥氣。那么,是不是因為水量減少導致滇池水體富營養化加劇,水質惡化,水草叢生?
云南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段昌群教授長期致力于滇池保護研究,他分析說:水量減少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滇池的水質,但是單從水草的長勢上并不能說水質發生惡化,因為水位下降后水體的透光性更好,這有利于一些水生植物萌發,而且這些水草還對水體有一定的凈化作用。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滇池的水質發生急劇惡化,水草反而無法生長。
除水質外,滇池畔的西華濕地和永昌魚塘濕地里的各種植物受旱情影響也并不明顯。岸邊的水杉、柳樹、楊樹、小葉榕競相吐綠,美人蕉、馬蹄蓮爭艷開放。放眼望去,茂密的水草綿延到遠處的滇池,水面上蘆葦隨陣陣微風搖曳,景色宜人。不過,永昌魚塘濕地水面上滋生出的藍藻讓濕地失去了往日的清澈。據一位正在打撈藍藻的工人介紹,昆明主城區在滇池上游,這片濕地緊靠城區,首當其沖成為滇池內最先接觸污水的區域之一,再加上近期干旱,導致藍藻滋生,但是情況還不算嚴重。
昆明市計劃在滇池周邊建成5萬畝濕地,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生態治污、調節、凈化滇池水質、為動物提供棲息地等方面發揮顯著功效。不過,濕地并不是解決滇池污染問題的金鑰匙,一旦污染過于嚴重,它也將失去原有的各種功能。段昌群教授建議,在當前形勢下,一是要及時清理濕地內的枯枝落葉,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在水位降低的時候補種各種水生植物,優化濕地運行條件,增強濕地結構的復雜性和處理污染物的能力;其次則要加大對面源污染的控制,防止出現旱季積累,雨季轉移的情況。
從相關部門獲悉,滇池目前的水位是1886.52米,下降80厘米,水量減少將近3億立方米。水質方面,和五類水相比,總磷量并沒有超標,總氮量2.15毫克/升,超出0.15毫克/升,滇池水質仍然屬于劣五類。
旱期入湖污水處理沒脫節
官渡鎮的寶豐村是較早修建污水處理站的村落之一。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都通到污水管網流進污水集中處理站。寶豐村生活污水處理站建有4個連接在一起的水池,有趣的是其中3個水池中生長著水葫蘆,但是長勢一個池子比一個池子弱。原來水葫蘆起到了監測水質的作用,富營養化程度越高的水質,水葫蘆長勢越好。經過3個水池的處理,最后一個水池里的生活污水已經清澈見底。
但記者走訪滇池周邊的不少村落,像寶豐村這樣建有污水處理站的村子所占比重并不大,不少村民表示,他們村的生活污水還是未經處理就通過排水溝渠進入附近的河道,這給當前滇池水質帶來很大不利影響。
據記者了解,今年年底滇池周邊的279個村落將修建污水處理設施,在今年6月30日之前,昆明市的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5%。而近年來,昆明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控花控菜,測土配方施肥,目的就是為了控制農村面源污染。
旱情讓治水“危”、“機”并存
滇池難治理的根子在于來水少,水利用程度高,水體的自潔能力降低。而干旱則加劇水的缺失和富營養化,給水質好轉帶來挑戰。但是,干旱也給某些領域的治理工作帶來機會。
首先,清淤疏浚更容易。滇池底泥的污染物深度有50厘米,只要能把這50厘米的污泥清理出來,就可以避免底泥對滇池水體的持續污染。旱情讓水位下降,清淤和疏浚河道變得更加方便,這為徹底清除滇池內源污染,改善和恢復水域生態環境提供良機。
其次,控制面源污染正當時。旱季失墑嚴重,土壤內原本被水分鎖住的微生物也釋放了出來。雨季來臨后,這些沒有經過任何無害化處理的污染物隨著地表徑流和洪水進入河道,最后進入滇池。據段昌群觀察,頭3場大雨沖進滇池的污染物占全年污染量的比重相當大。如果這些污染物進入滇池,治理成本和難度會大大增加,所以旱季是治理源頭污染的最好時機,打撈湖面的漂浮物,清運垃圾,打掃衛生死角,把面源污染降到最低程度。段昌群教授根據自己多年考察和研究的經驗總結說,根據季節、氣候特點有的放矢,滇池治理的成效才能長久保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