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頻道記者葉鋒 屈凌燕9月22日報道:多年來備受“富營養化”困擾的太湖水,正處在減少“營養”、增進“健康”的過程中。水利部副部長矯勇21日于湖州舉行的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水利工作協調小組第二次會議上介紹,各項水利工作已有力推動了太湖水環境質量的改善。
矯勇援引水利部門的統計數據介紹,今年1-8月太湖劣五類的水域面積從去年同期的92.4%減少至73.9%,營養狀況有所改善,主要水質指標高錳酸鹽指數、氨氮、總氮、總磷、葉綠素a的濃度均下降,其中氨氮、總氮、總磷、葉綠素a均下降1/4以上。
此外,今年1-8月太湖中度富營養面積從去年同期的1897.6平方公里減少到760.9平方公里,輕度富營養面積從440.4平方公里增至1577.1平方公里。太湖錫東水廠、南泉水廠、金墅港水源地取水口水質明顯好轉,其中南泉水廠取水口總磷從去年同期的四類改善為三類,太湖錫東水廠、南泉水廠和金墅港水源地取水口總氮從去年的劣五類分別改善為四類、五類和三類。
矯勇介紹,太湖水質得以顯著改善,除今年以來太湖流域降水豐沛之外,得益于相關省市、部門共同采取的綜合治理措施。比如,沿湖有關地方全面落實“藍藻打撈屬地管理”責任制,力求做到藍藻“日產日清”,并不斷提高藍藻資源化利用水平。此外,從長江調水的“引江濟太”已由過去的臨時應急措施轉變為常態工作。位于太湖和長江之間的常熟水利樞紐自2009年3月1日開始引水,至6月28日共引水量12.2億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太湖水環境。
“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水利工作協調小組”系根據國務院相關批復精神,由水利部會同江蘇省、浙江省、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該小組曾于去年8月召開首次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