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兩年努力,太湖治理已取得初步成效——太湖水在變清。據了解,今年藍藻出現的時間比去年推遲了20多天,基本沒有了黑臭現象,而以太湖為水源的自來水一直供應正常,再也不需要用純凈水燒飯、洗澡了。
據江蘇省政府有關部門關于太湖污染防治工作情況報告顯示,今年1-6月,太湖全湖平均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為57.7,同比降低2.7,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飲用水源地水質保持穩定,全部達到國家規定的2010年水質目標。太湖去年藍藻暴發頻次和最大面積分別比2007年下降28.8%和44.3%。
“治太”有可靠的財力保障
2007年5月,太湖藍藻集中暴發,導致無錫部分地區自來水水質發生變化,一度引發供水危機。這一事件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國家領導人曾多次赴無錫太湖實地考察。
為了確保“治太”工作順利開展,江蘇省提出了“遠近結合、標本兼治,分類指導、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綜合治理,加強領導、狠抓落實”的指導方針,并制定治理太湖“三步走”的階段性目標:立足當前應急治太,重點防止藍藻再度大規模暴發,確保居民飲用水安全;用3-5年時間全面治太;再用8-10年時間徹底治太。
2007年底,中央財政加大節能減排投入力度,專門設立了“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3年來,中央財政“三河三湖”及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共投入太湖治理項目36.5億元。同時,江蘇省財政也逐步加大投資力度,自2007年起每年安排20億元資金用于太湖水污染治理,去年,江蘇省財政廳共下撥中央及省太湖治理資金34億元,支持項目944個,太湖地區各市縣也從新增財力中安排10%-20%專項用于本地區太湖水污染治理。各級財政的財力保障為如期完成太湖改造治理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中央財政不斷創新投資資金運作方式,改變按項目安排資金的傳統做法,按因素切塊下達地方,實行“以獎代補”,這一新的資金運行機制對太湖流域治理給予極大激勵。對項目建設進度快、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減排效果好的地區給予更多補助,也極大調動了江蘇省加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力度的積極性。
“治太”工作開創新局面
“湖水變清的背后是艱辛的付出。”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辦公室主任朱鐵軍指出,去年6月開始實施的《江蘇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條例》,制定了嚴于國家標準的污染物排放限制和嚴于國家法規的處罰措施,“科學治太”、“鐵腕治太”產生了強大的震懾力。據介紹,一年來沿湖各市關閉淘汰了化工企業3000多家,改造了1600多家企業的污水處理系統。建設部門新建污水收集管網4000多公里,農林部門推廣生態農業減少農藥化肥用量,水利部門調水22億立方米“引江濟太”,這些舉措大大緩解了太湖的富營養化。
藍藻暴發事件掀起了治理太湖、保護水源、重建生態家園的全民行動。沿湖各級政府在構建太湖流域水污染長效機制基礎上,把控源截污作為太湖治理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已完成15條主要入湖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編制。
在這場控源截污攻堅戰中,江蘇省對太湖地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排放標準,據了解,無錫市現已全面啟動關閉“五小”和“三高兩低”企業的專項行動,兩年間,江蘇沿太湖流域累計關閉化工企業3101家,每年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達兩萬余噸。同時,新開工建設153個城鎮污水處理項目。
這些企業關閉后,不僅沒有影響無錫市經濟運行狀況,反而使經濟運行質量進一步提高。兩年來,無錫市的GDP增長仍達到了15%以上。在關閉了大批“三高兩低”企業后,江蘇省利用騰出的寶貴空間發展“輕”工業、“綠”工業,為精密機械、電子信息等行業的大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沿湖經濟運行質量走上了更高的平臺。
經過多方努力,江蘇省全面完成了太湖治理目標責任書確定的各項任務,實現了“兩個確保”,即確保飲用水安全、確保不發生大面積水質黑臭。呈現出“四個改善”,自來水水質明顯改善,水源地安全狀況明顯改善,出入湖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太湖無錫水域水質有明顯好轉。
太湖水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工作
“太湖水污染防治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江蘇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該省將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等必要的行政手段,逐步建立治理太湖、改善水質的長效保障機制。包括運用價格杠桿,提高太湖流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實施差別價格政策,完善環境價格體系,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強化科技支撐,投入6.7億元,實施65項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嚴格行政問責等。
盡管全國上下都在為治太做著不遺余力的努力,但太湖徹底變清仍有待時日。國內著名湖泊研究專家、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認為,太湖湖體已形成“藻型生境”條件,短期內無法改變,而太湖水環境根本改善在于發展方式的轉變,該地區經濟總量大、人口密集,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也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