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完善治水方略
對比舊中國的歷史長河與新中國嶄新的60個年輪,我們不難發現有兩個根本的不同:一個是為人民服務的治水宗旨——真正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水利發展成果;一個是科學治水——新中國不僅有著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有著與時俱進的科學治水思想。
水利科技在新中國水利建設中的快速發展和巨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新中國成立之初興建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時,主要是靠蘇聯的水利專家和技術,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蘇聯專家撤走以后,我國水利技術人員“丟掉洋拐棍”,依靠自己的力量快速成長起來。改革開放后,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修建了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等一系列先進、復雜的水利工程。60年來,水利科技進步一直是水利現代化進程的強大推動力,像黃河調水調沙與多泥沙河流治理、長江三峽等高壩大壩的筑壩技術、水文水資源的理論與應用研究、小水電開發技術等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也為世界其他國家水利建設作出了貢獻。
與時俱進的治水思想在新中國水利建設中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新中國歷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把水利建設放在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從蘇維埃政權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主導認識,到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國務院對“水利基礎設施”的定位;從新中國成立時“蓄泄兼籌”“統籌兼顧”“除害與興利相結合”“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治水方略,到新時期“封育保護”“退田還湖”等一系列強調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從對水的一般屬性認識,到黨的會議文件中水是“經濟資源”“戰略資源”“環境控制要素”等一系列表述;從改革開放前強調主要“為農業豐收作貢獻”,到“保障經濟發展用水”的側重點,再到最近十年“充分考慮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都體現了新中國在實踐中尊重自然、認識規律、與時俱進的治水思想。
歷史不會忘記1998年百萬軍民驚心動魄的抗洪場景,正是這次洪水促使人們進一步深刻認識由于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口的持續增長而加劇的人水之間的矛盾。這一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水利建設要堅持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實行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并重,防洪抗旱并舉”的水利工作方針。緊接著,國務院提出了“封山植樹,退耕還林;平垸行洪,退田還湖;以工代賑,移民建鎮;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政策措施。
在中央治水方針指引下,全國水利戰線職工轉變治水思路,創新治水實踐,找到了符合新的歷史時期實際情況的治水思路,也就是要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其核心理念,是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的治水思路指導水利事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黃河、塔里木河、黑河“三河調水”唱響綠色頌歌。黃河2000年起實施水量統一調度,即使遭遇了大旱之年,但母親河已經連續十年不斷流,健康生命得以持續。博斯騰湖已連續8年向塔里木河下游輸水,下泄水量達22億多立方米,塔里木河下游河道1公里范圍內周邊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2¬¬-4米,大西海子水庫以下天然植被恢復面積達27萬畝,尾閭臺特馬湖湖面最大面積保持在200平方公里。黑河歷史上首次成功實現跨省區調水,而且連續10年實施,其中2000-2008年調水達88.09億立方米,徹底干涸了10年之久的東居延海如今年年碧波蕩漾,重現生機。
首都水資源生態治理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北京市及周邊河北、山西等省,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思路,加強水源保護、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回用,加大河道環境整治力度,劃定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加強城鄉水源地保護,在山區加快清潔小流域建設,構筑“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建設“宜彎則彎、宜寬則寬、人水和諧、自然生態”河道,采用生態治河技術,恢復水生動植物的多樣性,有效地維護了河流健康生命。
節水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從2001年開始,甘肅省張掖市以水權制度建設入手,拉開了我國第一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的序幕。目前,各地全面開展了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為核心的節水型社會建設,推行需水管理,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據統計,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我國萬元GDP用水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8年的271立方米,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35提高到0.475,在農業連續大幅度增長的前提下,農業灌溉用水連續30年實現零增長。
在新思路的指導下,人水和諧成為主旋律,人為洪水讓路,淮河、洞庭湖等過去人水爭地矛盾突出的河湖防洪開始走向從容;封山育林、輪牧休牧廣泛實施,封育保護面積已經超過70萬平方公里,昔日治理趕不上破壞的山嶺成為秀美山川,幾近變成荒漠的大草原開始蓄起一望無際的綠色;涉及全國七大流域的全面水功能區劃開始實施,控制河流納污總量,減輕河流污染的管理正在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正在成為水利工作新焦點;需水管理悄然實施,經濟產業結構迅速向節水方向調整,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民生活越來越好,而用水量卻出現微增長……
進入新世紀以后,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把民生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水利部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民生水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要求迫切的水利問題,取得了豐碩成果:累計解決農村2.72億人的飲水困難和1.65億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50%以上的農村人口喝上自來水,大中型水庫病險率明顯下降,解決了3億多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兌現,移民的生活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與此同時,各地水利部門圍繞村河、城河開展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恢復,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普遍贊譽。今天,保障民生、服務民生、改善民生的水利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