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召開2009年全省環境執法暨應急管理工作會議,邀請10余家媒體參會,而對那些仍在違法排污的企業等情況一概“保密”。此舉被認為是變相保護違法排污企業和隱患企業,為排污企業遮丑。部分記者難以理解退場。
就此,黑龍江省環保廳遭遇千夫所指,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局。但是,如果一味指責環保廳的不作為,或者將板子完全打在環保廳身上,也屬不公。有兩點必須提及,一是環保部門有時會身不由己;二是被調查的污染企業往往是當地的納稅大戶,環保部門能否得罪的起。
不妨舉個例子,一位環保局局長,在接受央視《新聞調查》采訪時表示:“環保是什么呢?沒有槍、沒有炮、只有沖鋒號,只會吆喝。”應該說,這樣的苦衷有著現實依據。在當前的體制架構下,基層環保部門由于人財物的掣肘,“仰人鼻息”似乎難免,關鍵時刻自然很難有所作為。他還說了一句頗堪經典的話,“它(基層環保局)這個貓是地方政府養的貓,它這個貓能不能捉耗子,不是環保部門說了算。”
由此可以斷言,環保部門在一些時候,是有苦衷的,是無奈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于環保部門有沒有遭遇壓力,其之所以不敢公開問題企業,是“擅自”決定還是不得已?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當地出現過數起污染事件,污染在當地頗為敏感。
有學者建議,目前急需環境執法和監測系統的垂直運作,環保部門應垂直管理,應賦予環保部門強有力的執法權。這是一個不錯的建議,但是垂直不是萬能藥,權輕權重也是一方面,手握權柄者是否恪盡職守、善待權力也是一方面,此外如果沒有賦予和還原公眾的強大監督權和決定權,環保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
污染問題不是技術問題,不是資金問題,而是體制問題,是該到了告別環保“風暴”尋找新路的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