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使環境管理突破地方“各自為政”的藩籬,中國探索在中部最大的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實現“環境同治”,率先建成生態宜居城市群,避免“上游污染,下游遭殃”的情況再次發生。
湖南省環境保護局局長蔣益民18日在中國環境保護部、湖南省政府、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等主辦的“2009’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國際合作高層論壇”上宣布,要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長沙、株洲和湘潭城市群環境統一管理,形成有利于長株潭城市群良性發展的體制機制框架。
蔣益民在闡述這一構想時表示,用3年左右時間,基本建立長株潭環境同治協調機制;基本理順長株潭城市群統一的環境管理、監察、監測管理體系;基本形成長株潭城市群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體制機制框架;基本形成環境保護市場化機制框架;基本建立政府官員的環境資源問責制度;基本建立形成環境保護管理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框架。
18日,中國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還與湖南省省長周強簽署協議,雙方將在開展湘江流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推進區域大氣污染聯防工作、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等方面加強合作,推動長株潭城市群率先走出一條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社會和諧穩定的城市群發展道路。
周生賢表示,環境保護部將按照協議全力支持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長株潭城市群要勇于突破體制機制的束縛,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努力為轉變發展方式和探索環保新道路積累經驗。
長株潭城市群是華中最大的工業聚集區之一,同時也是環境污染相對嚴重的區域。3座城市沿長江支流湘江呈“品”字分布,株洲霞灣港下游6公里左右、湘潭竹埠港排污口下游16公里左右就是下游城市的飲用水源保護區。
過去,在無統一監管和環保規劃的情況下,湘江多次遭遇污染。2006年1月,由于水利施工不當原因導致株洲冶煉廠含鎘廢水排入湘江,長株潭三市河段金屬鎘濃度嚴重超標,湘潭、長沙兩市水廠取水口水質受到污染。
環保專家認為,長株潭3市的高度相關性,必然要求將3市作為一個整體的環境單元,進行環境同治。2007年底,中國政府批準長株潭城市群為全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環境同治”是這一改革試驗的主要內容和目標之一。
湖南省環保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探索下,近年來隨著株洲冶煉廠鉛煙氣治理、株洲霞灣污水處理廠、湘鋼高爐廢水治理、湘潭電化廢水治理、長沙第一污水處理廠擴建、長沙垃圾衛生填埋場等一批環保項目的相繼建成,長株潭3市“環境同治”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為擴大環境友好產業融資渠道,蔣益民表示,湖南省將加強國際合作,通過合資經營和參股等形式積極引進外資;支持民間資金投入環境友好產業,鼓勵以投資、參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參與污染物處理、污染防治設施建設與運營。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沙辦公室項目官員韋寶玉認為,長株潭城市群建設“兩型”社會試驗區,進行環境同治,不應局限于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水質,更應該還湘江于自然河流的狀態,恢復流域內的植被和生物多樣性。
他表示,“環境”這個詞的內涵豐富,不僅僅是空氣質量,水資源清潔度的問題,更應該是生態區域的問題。生態區域就包括魚鳥等區域內的所有生靈,以及泥沙、灘涂、濕地等等多個方面,應該從大的生態角度去談環境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