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初召開的市十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林新權等代表提出了《關于要求市財政加大投入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的建議》。代表們認為,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可有效減少污染,保護和改善區域水環境質量,是實現節能減排戰略目標的重要舉措,要求各相關部門采取措施,加快建設進度。一年過去了,我市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進展如何?取得怎樣的效果?下一步有何計劃?日前,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
走 訪
發黑發臭生活污水經處理變清澈
日前,在位于惠城區江南街道辦事處的市梅湖水質凈化中心,記者見到了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發生的神奇變化:通過地下管網從市區源源不斷輸送過來的發黑發臭的生活污水,奇跡般變成了清澈的水。
走進該中心,只見到處種著紅花綠草,一個小水池里,還有一群五彩斑斕的金魚自由自在地游動,給人感覺一點都不像處理生活污水的地方,倒像一個大花園。這里澆灌花草和養金魚用的水,都是在中心經過凈化的生活污水。
市梅湖水質凈化中心占地550多畝,于2001年4月正式運行,目前每天平均能處理市區生活污水近20萬噸。據該中心技術人員介紹,污水處理主要經過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物理處理,生活污水從市區集污輸水管道送至廠區,經粗格柵、細格柵及除油沉沙池將污水中的雜物、沙礫及油脂去除;第二階段為生化處理,經物理處理的污水經過選擇池、氧化溝、二沉池,利用培養出來的活性污泥(即微生物),將水中的有機污染物除去。期間產生的剩余污泥則壓成泥餅外運至市生活垃圾處理廠填埋。
“檢測顯示,處理效果是很不錯的。我們現場進行的種花養魚試驗也清楚驗證了這一點。這些事實表明,只要經過科學處理,生活污水完全可以變害為利,一方面除去對環境的污染,同時還能循環再利用。”該中心負責人曾衛東說。
現 狀
全市已有14座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
就在不久前,龍門縣城污水處理廠開始了試水運行。該項目是龍門縣去年的重點項目之一,規劃用地40畝,首期工程日處理生活污水能力1萬噸。龍門縣環保局工作人員介紹,龍門縣城污水處理廠首期啟用,可收集處理縣城50%的生活污水。去年下半年,位于惠城區水口、小金口、陳江等片區的3座污水處理廠也進入了試運行階段。
市污染物總量減排辦公室主任黃宏志說,近兩年來,我市按照中央和省的污染減排目標要求,財政上加大了投入,一大批污水處理廠相繼動工或投入使用。據統計,目前全市共有14座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已經投入運營,日處理能力47.15萬噸。所有的縣(區)已經有了生活污水處理廠,一些城鄉結合部以及一些縣(區)主要的工業鎮也有了生活污水處理廠。比如惠城區的小金口、陳江、仲愷,大亞灣石化區,博羅縣石灣鎮、園洲鎮,龍門南昆山等。黃宏志告訴記者,這些地方大多是工廠集中、居住人口集中、污水排放量大的區域,所以作為重點區域優先建設,以減少對周邊環境的破壞。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成啟用,成為城市環境保護的重要屏障。
難 點
征地拆遷管網配套及污泥處理成3大難題
記者了解到,為了加快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進度,相關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市政府成立了協調機構,專門負責該項工作。市財政、國土資源、規劃建設等部門相互配合,做好資金補助、征地拆遷、廠區及配套管網規劃建設等事項。
但據了解,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依舊面臨著不少制約因素,首先是建設用地難以落實,部分污水處理廠工程啟動后,征地拆遷等長時間不能完成,無法開工建設。其次是管網建設資金不足。據介紹,配套管網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由于資金不足,一些污水處理廠主體建好了,管網不能及時跟上,面臨著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后不能正常運行,甚至被閑置的局面。同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啟用后,每天都會分離出大量污泥,如何對這些污泥進行無害化處理,這又成了新的問題。
打 算
今年力爭將多座污水處理廠建成使用
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市將進一步完善惠城區水口、小金口、陳江、仲愷,大亞灣中心區,博羅縣城以及惠東縣城等生活污水處理廠的配套管網建設,爭取博羅龍溪、惠東考洲洋及惠陽區二期等污水處理廠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惠城區金山、江北,惠陽新墟、三和開發區等污水處理廠完成主體工程建設,并進水調試。博羅楊村、福田、湖鎮,惠東稔山等地的污水處理廠展開前期籌建準備。
為推進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市財政對各縣(區)、鎮建設污水處理廠按每1萬噸規模補助100萬元,還通過返撥已征收污水處理費等多種方式,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同時,針對生活污水處理成本上升、資金不足的問題,去年下半年市物價部門發布了《惠城中心區城市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調整方案》,并召開聽證會,對收費標準進行了上調。規定從今年1月1日起,惠城中心區城市污水處理費從現行的居民生活用水0.45元/噸調整為0.68元/噸(隨水費一起征收),工業用水從0.54元/噸調整至0.85元/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