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署日前發布審計調查結果稱,歷經6年時間,投入資金910億元,涉及8201個項目,我國“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整體水質依然較差,淮河、遼河為中度污染,海河49.2%的斷面水質為劣五類,巢湖平均水質為五類,太湖、滇池平均水質仍為劣五類。
“我國湖泊治污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控制效果不甚理想。 ”近日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湖泊大會上,一些專家直陳我國水污染防治缺乏效率,剖析了備受詬病的環保投入“無底洞”現象。
近千億元巨額投資為何治不好“三河三湖”的污染?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坦言,首先是湖泊治理方針、技術路線出現了偏差。 “就水論水,強調用工程與技術手段治污,而忽略了管理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忽略了源頭上的節水減排。建起了污水處理廠,但是運行率低;沿湖的截污做到了,但是陸地上的排污截不了。 ”
“治污體制和技術路線不改變,再投入900億元也很難奏效,還是會邊治理邊污染。 ”王浩院士說。
此外,近年來,一些地方頻頻出現環保資金被挪用事件:河南省平頂山市環保部門用1000多萬元養超編人員;廣東省2000多萬元的環保資金被挪用建設政府辦公樓等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