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 屈 強
當前,淡水資源危機已成為僅次于全球氣候變暖的世界第二大環境問題。作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海水利用是解決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是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舉措,對于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促進沿海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經過多年科技攻關,我國在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等海水利用關鍵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技術經濟日趨合理。部分技術如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已躋身國際先進水平,并具備了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我國的海水利用市場逐漸擴大,海水利用產業迅速發展,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也日益提高。
但應該看到,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化發展尚處在初始階段,在海洋經濟中還是一個新興產業,還有不少制約因素和問題亟待解決。例如:許多人對海水利用的認識不足,缺乏積極參與的意識;海水利用工程規模小,與國外萬噸級的單機規模差距較大;龍頭企業少而弱;設備國產化率不高;國家資金投入力度不夠等。
目前,我國的海水利用產業發展既面臨著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今后,我國海水利用產業的發展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要確立海水利用是重要水源的戰略意識。應充分加強對社會公眾的海水利用認知宣傳,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向大海要水、要資源的戰略觀念,使公眾認識到海水利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大意義。沿海省區市有關單位應明確海水作為沿海缺水地區重要水源的戰略定位,從戰略高度認識利用海水淡化水替代淡水既是現實的選擇,也是長遠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把海水利用放在突出位置,逐步形成海水利用服務當地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
二是要充分發揮海水利用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的作用。2009年3月13日印發的《國務院關于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將“海水淡化利用成套技術與裝備”列入擴大內需、改善民生的26項重點技術和產品之中。海水利用作為一項新興產業,已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海水利用業,對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上水平、惠民生將起到重要支撐保障作用。
三是要加大海水利用技術的自主創新研發力度。應進一步加快我國海水利用技術研發、示范和產業化步伐,重點開展海水淡化、海水循環冷卻等方面的新技術研發及產業鏈研究,加大關鍵技術和設備制造的自主研發力度,增強我國海水利用自主創新能力及核心競爭力,提高我國海水利用技術及裝備制造的整體水平,推動我國海水利用技術向規模化、大型化及環;较虬l展。
四是要加快培育海水利用市場。應加快對已有海水利用成果的轉化,加大自主海水利用技術產業化、商業化和規;瘧昧Χ,充分發揮《海水利用專項規劃》引領作用以及市場機制的杠桿作用,推進多元化、社會化的海水利用投入體系建設,鼓勵大型企業介入海水利用,實施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發展戰略,培育、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能力強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培育我國海水利用新興市場,擴大海水利用市場規模。
五是逐步建立海水利用市場監管體系。應進一步建立健全我國海水利用標準體系,開展海水利用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和合格評定程度研究,探索研究海水利用節水產品認證和標準協同發展機制。同時,強化海水利用市場監管,規范市場準入,開展海水利用產品裝備的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并成立海水利用行業協會,規范市場秩序,保證公平競爭。
六是制定出臺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的激勵政策。建議有關部門對海水利用產品裝備生產企業和用戶在用地(用海)、用電、水價、稅收、信貸、收費和進口關稅等方面給予扶持。例如,對解決沿海電力等企業用水的大型海水利用工程予以補助或貼息貸款;對生產可供飲用的淡化水的水廠給予公益性補貼;對海水利用自主裝備制造業予以支持等。
(責任編輯:朱津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