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排放指標有償使用力度,探索建立排污權交易市場,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這是省委、省政府在日前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促進可持續發展的意見》中提出的明確要求。
8月14日,財政部、環保部和江蘇省政府在無錫舉行啟動儀式,太湖流域在全國率先啟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這是環境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創新。
200家大戶,首先告別“免費午餐”
“這次試點首先選擇的是6大行業重點污染企業。”省環保廳副巡視員黃友璋告訴記者。啟動儀式意味著,太湖流域的200多家重點排污企業將首先告別“免費午餐”時代,通過有償方式獲得COD的排放權。
“試點面還是很廣的。”黃友璋說,這次試點的200多家太湖排污企業的排污量占太湖地區60%。試點旨在經過改革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指標分配辦法和排污權使用方式,逐步實現排污權無償取得轉變為市場有償占有,加快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目標的實現和水環境質量的好轉。
“首先征收的是COD有償使用費。”據介紹,今后,排放指標有償使用范圍將由化學需氧量逐步擴大到總磷和氨氮,2012年前將在全省推廣。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初始權有償獲取。”省環保廳污控處高級工程師金浩波說,“這表明環境容量不再無償使用。”
記者了解到,無錫藍星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是首批購買排污權的企業之一。在啟動儀式上,該企業簽訂了購買81噸的排污指標,企業將支付29.16萬元。“對于我們排污企業而言,以后將需要同時承擔排污指標有償使用費和排污費兩筆費用;從眼前看,加重了企業負擔,但從長遠看,能使企業在購買排污權和減少排放之間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公司常務副總郭馴宙對此舉深表擁護。
借鑒“泡泡政策”:對排污實行總量控制
“我們實行的是‘泡泡政策’,是以太湖流域環境容量和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為前提,不降低當地的環境質量。”黃友璋說。
“泡泡政策”是美國1979年制定的一項非常著名的環境管理政策,是“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政策”的雛形。
該政策把一個工廠或一個地區當作一個泡泡,只要這個泡泡向外界排出的污染物的總量符合政府按照環境質量標準計算出來的排污量,并保持不變,且不危害周圍的大氣質量,則允許泡泡內各種排污源自行調劑。
打個比方,如果蘇南的一條河,同時有幾個企業在達標排放,這個企業排放多了,另外的企業必然就要排放少,總量不能突破。
“排污權指標的確定有幾個原則:一是企業要達標排放,執行的標準是太湖條例——全國目前最嚴的標準;二是總量要嚴格控制的要求。當地環保部門將根據排污單位的申報和申購資料,結合當地排污總量削減要求審核確定排污單位的允許申購量。”金浩波說。
據介紹,今后在太湖流域,新增COD排放量的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排放指標,必須在滿足總量控制和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從二級市場上花錢購買。
排污權交易,二級市場明年啟動
“排污權不是像股票那樣自由買賣,而是配額指標,可以買低,不能買高。”黃友璋強調說。
“要有允許的購買量。”黃友璋說,首先企業申報,然后環保部門審核,接著公示。允許企業購買的量是企業滿負荷工作后污染物排放的指標。新建項目的COD價格可能會高一些。
“排污權的交易也絕對不是自由貿易。”黃友璋說,“交易的前提是環保部門先有評估,絕對不允許企業私下買賣。”
比如一個單位有100噸COD要交易,“買”“賣”雙方都要經過環保部門的監督、審核。也就是說,二級市場的每一筆交易,都是在環保部門的主持下進行的。
據介紹,原則上不允許質量差的地方去買環境質量好的地區的排污指標,西部地區的排污指標也不允許賣到東部。
黃友璋告訴記者,明年可能啟動二級市場。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可“隨行就市”,政府不干預。
“如果做得好,治污還可以賺錢”
據介紹,此次試點,旨在通過有償排放指標的形式,體現環境資源價值,形成“占用指標付費,節約指標鼓勵,超占指標賠付”的有效機制。
記者了解到,排污單位有償獲得排污指標后,多余或者未使用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可以申請環保部門用不低于原購買價回購,或者在環保部門的主持下,在二級市場上進行排污指標交易。“這無疑將提高企業治理污染、減少排放的積極性。同時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有關專家評價說。
采訪中,無錫藍星公司常務副總郭馴宙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個企業,按原來COD一年250噸,總量收費就要300萬元到400萬元,通過減排購買總量80噸,只需花30萬元,所以減排是很劃算的。如果做得好,還可以把沒用完的排污指標賣出去,獲得收益。這樣企業就會在排污量和費用上精打細算。”
“在現有排污企業有償占據環境容量后,新加入的企業就只能從市場上購買必需的排污權,促使企業選擇工藝先進、排污量小、經濟效益好的新建項目,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國家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如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