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研究表明,我國到2030年人口高峰期達16億,按人均每年400千克谷物的溫飽型基本需求計,糧食總產必須達到6.4億多噸;如以450千克提供足夠的標準計,糧食總產要達到6.8億噸。按照目前5億噸的糧食產量,我國還需要增產1.4~1.8億噸,才能基本滿足或滿足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糧食需求。
水、糧食和石油,被當今世界共認為三大戰略資源。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這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實踐的總結,是水利與農業、水與糧食關系的最好概括。建國以來,我國積極發展水利事業,促進了糧食生產能力明顯提高。但也應看到,利用水資源確保糧食安全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挑戰。伴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水資源已經成為一種稀缺資源。聯合國30年前就向世界發出警報:“供水不足將成為深刻的社會危機,石油危機之后的下一個危機就是水的危機。”面對國際糧荒的嚴峻形勢,要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建立糧食穩定增產的水資源利用保障體系。
擴大灌溉面積,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糧食生產高度依賴水資源。有關分析表明,在影響糧食增產的眾多因素中,灌溉面積的增長是最主要的因素。我國耕地面積只占世界總耕地的7%,但我國的灌溉面積卻占了全球灌溉面積的21%。我國80%的糧食由灌溉面積產生,調查顯示,在日照充足的黃淮海地區,由于天降雨水不足,糧食生產的發展更依賴引水灌溉。灌溉地與非灌溉地的單產相差大。灌溉地與非灌溉地的糧食單產比,黃淮海地區均為2.755/1,而長江、珠江、東北諸河、東南諸河、西南諸河分別為1.779/1、2.243/1、1.611/1、2.243/1、1.985/1,黃淮海流域地區單產相差最大。實現糧食穩定增產,必須積極擴大糧食種植灌溉面積。如能將有效灌溉面積提高25%,就可以有效保證我國糧食增產1.5億噸。
高效節約用水,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我國是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的1/4。多年來,水資源的浪費,也加劇了我國的水資源短缺。目前,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尤其是北方地區糧食增產的一大制約因素。我國農業習慣采用大水漫灌的傳統形式,灌溉中至少有一半水浪費掉了。目前,我國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0.5,而發達國家為0.7~0.8。半個世紀前,國外先進國家就開始采用節水灌溉。以色列水資源嚴重不足,由于大力推廣節水農業,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高達0.90,很好地解決了農業發展與水需求之間的矛盾。我國農業節水的潛力很大。據估算,如果2030年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0.7,我國可節水1200億立方米。用這些水資源擴大灌溉面積,能使糧食增產1.6億噸。提高水利用率,一要把節水灌溉作為發展農業的關鍵措施來抓,廣泛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節水方法和節水設備,變傳統的漫灌為先進的噴灌和滴灌,可節約用水2/3。二要高效輸配水,根據效益優化原則,合理區域水資源配置。三要因地制宜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推廣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四要綜合運用工程、管理、經濟和行政手段,形成和完善節水機制。
治理洪澇災害,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水對糧食生產,有水利的一面,也有水患的一面,水患的一面就是洪澇災害。雖然我國是貧水國家,但由于降水時空分布差異較大,造成了非旱即澇、北旱南澇或南北同旱,對糧食高產穩產的危害很大。有資料顯示: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澇災成災率高于旱災。例如,淮河流域是我國糧食的重要產區,但由于淮河上游伏牛山區位于西伯利亞冷氣流和太平洋暖氣流頻繁交匯處,是自然形成的季節性暴雨區,易使淮河流域澇害頻發,許多年份給下游大片良田帶來減產。目前,長江因三峽工程而“百年一遇”,黃河因小浪底工程而“千年一遇”,而淮河依然“年年有小災,三年一大災”,上游攔蓄能力、中游行洪能力、下游泄洪能力仍然不足,低洼地易澇問題突出。因而我國必須加強農田的防洪排澇措施,提高農田的防洪排澇標準,制定更合理的防洪排澇方案,并充分利用洪水資源回灌補充地下水,變害為利。
治理水環境污染,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目前,糧食和農業生態環境在日益惡化,首先是水體污染,工業排污和生活污水增多,河流污染嚴重。其次是與水污染密切相關的土壤污染。化肥、農藥等化學藥品的大量施用使水環境不斷惡化。三是用污水灌溉良田造成二次污染。水污染,造成土壤板結、堿化,降低作物特性,使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并導致農作物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積累,農產品中殘留增高,對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構成威脅。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廣科學施肥施藥,但化肥、農藥有效利用率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節肥節藥空間相當大。治理農業水環境污染,還需要形成城鄉一體的節能減排格局。要努力杜絕伴隨產業梯度轉移可能帶來的“污染轉移”,加大工業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同時,要統籌做好防汛、防旱、防污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糧食和農業的損失。
加強水利設施建設,促進糧食穩定增產
為糧食穩定增產創造條件,無論是擴大灌溉面積,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措施,還是治理洪澇災害和水體污染,都需要國家加大投入、加強農業水利基礎建設、提高農田水利化水平。目前我國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依然薄弱,一是水利灌溉設施損毀嚴重,大多灌區是三四十年前修建的,標準低,老化失修,配套不全;二是現有農田水利體系仍不完備,尤其還沒有大面積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模式,節水灌溉亟待發展;三是農村污水治理任重道遠。為此,一要加大灌溉工程建設的投資力度,進一步發揮灌區在糧食生產中的主體作用。在水土資源潛力較大地區,結合已建和在建重點水利樞紐,積極發展新灌區;在不具備正常灌溉條件的地區,采取多種工程方式,合理利用當地分散水源。二要加大節水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建立節水型農作制度和與之相匹配的技術體系、工程體系,加快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大力推廣“噴灌”、“滴灌”。在山區,通過自然降水的蓄、保、存,形成土壤蓄水、人工聚水和節水灌溉技術于一體的節水體系。三要加大完善防洪排澇工程體系的投資力度。加快糧食主產區排澇設備的更新改造,提高對水資源時空間調控能力。在上游多建些水庫,徹底根治水患。四要加大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改善糧食主產區的生態環境。要重視水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提高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撥付資金標準,以提高工程建設質量,發揮長期效益。
時間:2008-09-03 15:19 三農在線 吳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