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天津視窗2008年9月8日訊 今天參加我們“科技英才訪談”的嘉賓是呂曉龍教授,首先歡迎呂曉龍教授做客人民網·天津視窗。呂教授是天津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津貼,200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呂曉龍:首先謝謝人民網·天津視窗的邀請。 人民網:呂教授的學習和工作經歷,相對來說比較簡單,1980年到天津,在天津大學讀本科和碩士研究生,1987年就分配到天津工業大學,一直工作到現在,沒有在變動。您從事科研工作做出了很多不平凡的業績,在科技創新方面做了很多的事情,那么您覺得,我們社會該如何營造一個創新環境,給科研人員提供創新條件呢? 呂曉龍: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工作環境,比如說,我剛到天津工業大學(原來的天津紡織工學院)的時候,進了研究所從事膜技術研究,這個研究所挺有名氣的,是我國從事膜技術研究的著名單位之一,我來了之后所里面就給了我一個課題,并且還給了我一部分的課題啟動經費,這機會是非常難得的,這樣,我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能力,對以后發展是很好的鋪墊,如果沒有課題,這會影響到以后工作的選擇,如果對工作不太感興趣,那就很難說會有好的成果了,所以說營造創新環境,為科研人員提供一個好的、寬松的工作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剛開始起步階段的時候,萬事開頭難,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做起來就比較容易了。 人民網:您覺得在創新過程當中是不是需要靈感或者激情? 呂曉龍:這是必須的。如果沒有興趣(就是激情),再好的工作環境,再優越的工作條件也是沒有用的,有的單位的條件可能比我們的單位更好,從設備儀器到實驗室,各種環境都比我們更好,但是他們出來的成果不如我們,這是為什么?那就是光有硬件還是不夠的,最終要的是要給科研人員營造一個可以激發靈感和激情的環境。當時學校和所里面的領導對我們非常寬容,不要求一定成功,因為創新是有風險的,不會全部都成功的,比如說我們當時的項目是屬于是探索性的課題,領導沒有下達什么死任務硬指標,因為膜的技術研究在國際上也沒有多少年的歷史,不一定能成功,沒有硬指標的壓力,我心里的壓力就比較小一些,我感覺很輕松,也可以充分發揮我的能力。 人民網:您剛才提到了科研創新是有風險的,一筆錢、一群人、一批設備投入進去了,可能會成功,也可能會失敗,那您怎么理解創新和風險的關系,如果風險投資融入到創新科技關系當中,豈不是更好嗎?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呂曉龍: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政策問題,前幾年國內對科研創新的風險不是特別的寬容,搞科研項目好像難以接受失敗,那個時候我搞一個項目都是先用自己的經費進行預研,等對項目有一定的把握之后,才敢申報政府的項目。這幾年國家對這方面比較寬容,允許失敗,這是對創新比較好的氛圍。對于風險投資進入科技創新項目而言,我個人感覺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原始性創新的風險確實是非常大的,這和科研人員本人的科學素養以及他的知識范圍都有很大關系。所以說科研創新對于風險投資風險是非常大的,完全商業化的風險投資不一定會介入太多的創新項目。不過現在我們的政府有很多的基金項目,雖然數目不一定很大,但是在科研創新的起步階段本身需要的資金也不是非常巨大,只要起步的時候有一個資金上的支持就可以啟動,等啟動起來有了一個初步結果的時候,大家認可之后,再繼續往下走,這時候才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持。所以說起步階段是比較重要的。 對于鼓勵創新型項目的資金支持,我們學校有一個舉措,像我們的膜實驗室是教育部的重點實驗室,學校對我們的實驗室非常的重視,在今年專門設立了一個基金,不僅僅是面向我們的學校,也面向國內的其他院校和企業,只要是圍繞我們國家膜研究領域,不管任何人都是可以申報我們的開放基金,我們從中選擇一部分有新意的、屬于探索性的項目,只要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先撥一部分款,做一個起步的支持,不是非要達到什么指標。當然了,我們有專門的學術委員會負責項目的篩選,也不是特別的嚴格審定,要覺得想法差不多就給他們撥款。對我們自己招聘進來的博士生,覺得他們的想法差不多就給他們撥款。這個工作從今年1月份就已經啟動了,這對于新的研究者,尤其是對于剛畢業的研究者來講是一個很好的起步。 人民網:您現在既是天津市膜研究的學術帶頭人,肩負著大量的研究任務,同時您作為高校的教授,博士生導師,需要進行教學,要帶研究生,您怎么看待教學和創新之間的矛盾?您是怎么合理的讓教學和科研創新結合起來? 呂曉龍:我最主要的工作是在研究所,沒有太多的教學任務,不像學院里面教師那么重,這是一個區別,但是我們也有一定的相關性。我們也在帶本科生做研究設計,還有碩士研究生、博士生,我們都要帶。我覺得帶學生的過程也是體現了創新的過程,比如說我們鼓勵本科生、碩士生創新,對本科生和碩士生的要求是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不注重具體的研究結果,包括我自己有了新想法就先讓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有眉目了由碩士生來繼續深入地做,再有眉目了就由博士生來做。這個就是高校進行科學研究的優勢,所以說我認為帶學生和作科研工作沒有太大的沖突,做好了,反而是一種互補。 人民網:您做的這些項目,能夠很快的把科技成果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而且能夠轉化為商品,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但是現在還有很多的創新,是學術創新,只有一紙論文,沒有轉化為生產力,沒有服務到社會,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呂曉龍:所謂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在學術創新方面各種狀況都可以存在,對于每個具體搞科研的人來說,自己應該有自己的想法,雖然現在我們國家政策方面是比較寬容的,但是自己要有自己明確的要求,想要達到什么目的。對于你剛才說的只是一紙論文的事情,我自己感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業績要求,只要有創新點,就可以寫一個專利或發表研究論文出來,可能這樣的科研成果實施起來難度比較大,到目前為止,國內的學校對這樣的論文和專利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報了專利或發表論文就算業績。還有一種就是站在最終產品轉化的角度的,我是面向應用搞科研寫論文的,我搞的創新更側重于技術方面,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更側重技術方面的,所以理論水平并不是特別高,我報的專利都是面向實際應用的,研究的項目也都是實用的。所以說這個就要看你自己的最終目的了。我的目的是,我的科研成果最終是要出產品的,對科研工作的實際應用價值要求更高一點,從技術的研發到文章,到專利,到最后實施出來的產品,都要考慮,這是我個人的目標。 人民網:現在社會正在倡導科技創新,在一個大環境下建立一種機制,鼓勵創新,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可是實際過程中,也有很多因素制約著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那么您對這個問題怎么看? 呂曉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