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報道:8日,上海市海洋局發布2007年上海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上海海域水質近4年來開始出現好轉,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有所減小,但海洋環境污染面臨的問題依然嚴峻。
監測結果表明:2007年上海海域監測水質環境指標15項,其中化學需氧量、酸堿度等12項指標均符合清潔或較清潔水平,油類指標在局部零星海域達輕度污染,而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達到嚴重污染。作為多年來上海海域主要污染物的這兩項因子平均含量呈增加趨勢。
受清潔海域面積增加的影響,赤潮累計發生面積相對于前幾年大幅減少,全年共發現赤潮2起,其中有毒赤潮1起,均未對上海海域造成明顯影響;與2006年相比,水體表層含沙量各季均略有下降,2007年上海海域水體表層平均含沙量枯水期大于豐水期。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整體良好,除個別站位銅有所超標外,其他環境指標均符合一類海洋沉積物指標標準,綜合潛在生態風險低。
對上海海域的17份海洋生物樣品進行監測顯示,汞、六六六(666)、滴滴涕(DDT)和多氯聯苯(PCB)均符合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石油烴、砷、鎘和鉛出現富集現象,部分樣品超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2007年,上海海域海洋大氣可評價監測指標總懸浮顆粒物達標率為93.3%,鉛達標率為100%。
針對上海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上海市海洋局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含量增加,主要與陸源污染物排放有關,如:陸源的城市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未經全部處理向海洋排放,或者排放到河流最終流入海洋。因此,建議加快城市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工程建設,加大工業污水的控制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