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技日報網2008年4月5日訊 我國新《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從去年7月1日開始執行,規定指標由原來的35項增至106項。在4月2日結束的“2008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李圭白說,通過創新和降低成本,膜過濾技術已經到了可以大規模推廣的地步,能較好地保障我國飲用水安全。 李圭白說,膜的超濾孔徑約為幾納米,而水中微生物病毒約為20納米,細菌約為幾百納米,原生動物和藻類是幾微米,通過膜過濾技術,能較好地將微生物病毒、細菌等過濾掉,加上國內超濾膜價格已大幅下降,到了可在市場大規模推廣的程度。因此,選擇超濾膜來提高飲用水安全性,是一個較為可行的方案。 李圭白說,面對毒性較強的微量有機污染物,膜過濾技術去除效果較差。可在膜過濾前,增設顆粒炭和粉末炭環節,這樣不但能充分發揮炭的物理吸附功能,同時通過微生物生長,強化生物降解能力。 中荷水務投資集團副總裁王同春說,如果采用傳統技術,要達到我國新飲用水水質標準,需要進行復雜的技術和工程改造,操作也將變得較為困難,成本提高;目前,超濾膜技術已成熟,應用規模達到了日產幾十萬噸,綜合運行成本較低,與傳統技術相比,膜過濾技術更為優越。 蘇州已建成日產一萬噸水的超濾膜水自來水廠,建設費用約300元每立方米,運行成本是每立方米0.0782元,大體相當于用傳統工藝來生產自來水的成本。我國正在醞釀建設一批日產10萬噸以上的大型超濾膜自來水廠。膜過濾技術在國外發展也很快,2006年,采用該技術日處理水量約800萬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