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網2008年10月28日訊 公用事業局五年前成功推出新生水,讓新加坡擁有第四大水龍頭,朝水供自給自足目標邁進一大步。但它并不因此停止尋找新的“水龍頭”工作。 更低成本淡化海水 主席陳義輔在最新發表的年報中說,為確保下一代水供源源不絕,新加坡必須不斷尋找多元化的水供來源,以確保水供穩定。 新加坡四面環海,陳義輔透露公用事業局正密切留意兩項先進的海水淡化科技:膜蒸餾系統(Membrane Distillation)和“雙用海水淡化器”(Variable Salinity Plant),它們的好處是能以更低成本淡化海水。 膜蒸餾系統試驗可利用工業設施,如煉油廠、石油化工廠或發電廠等每天排出的大量熱廢氣作為燃料,進行淡化海水。 雙用海水淡化器出自公用事業局工程師的構思,運作原理是在機器感應水源的鹽性后,自行啟動海水淡化程序或新生水處理程序。 這項新科技將意味著本地大小河流都有可能成為另一個水供來源,把集水區面積進一步提高至超過90%。 陳義輔說,沒有人能預知未來,因此密切留意水務最新科研發展十分重要。 公用事業局通過與水務公司、科研機構,甚至是個別專家的合作來確保時刻掌握業界動向,而每年舉行的新加坡國際水資源周可成為不同知識與科技分享的交流平臺。 新生水供量將倍增 在探索新水供來源的同時,新生水將繼續是新加坡水策略的重要一環。 新生水推出五年,政府原定2010年把產量提高至占全國水供15%,不過這個目標已超前在去年達成。 政府于是宣布把目標推高一倍,待設在樟宜的第五座新生水廠兩年后投入生產時,新生水供應量將達總水供量的30%。 樟宜新生水廠規模比目前已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烏魯班丹新生水廠更大,投產后每天可生產約5000萬加侖(約2萬2000公升)新生水。 超過350家公司采用新生水 陳義輔表示,工商界對新生水的需求強勁,目前已有超過350家公司采用新生水,而且還會繼續增加。 他透露,新生水未來的突破極可能來自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是一種較先進的高效用后水處理科技。 和新生水的處理步驟相比,它最大的好處是省卻了微過濾或超過濾,及最后的沉淀步驟,水質卻比傳統處理方式穩定,長遠來說成本可能比現有處理程序低20%。 此外,和一般用后水回收廠的占地面積相比,膜生物反應實驗廠所需的面積較小,這點對寸土如金的新加坡來說非常重要。 目前本地唯一的膜生物反應器實驗廠就設在烏魯班丹水供回收廠,每天可處理2萬3000立方米的工業水,主要供應給裕廊島上的用戶。 公用事業局有意擴建烏魯班丹的膜生物反應器實驗廠,并在裕廊西增建多一個膜生物反應器廠,兩廠每天合計產量估計可達13萬立方米。招標工程會在近期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