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副市長趙鳳桐代表市政府在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作報告時說,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市新農辦、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已編制成《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09年—2012年)》草案,提出對未改造的村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對垃圾處理、廁所改造、街坊路建設、安全飲水、污水處理五項基礎設施填平補齊,并不斷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長效管護機制,預計總投資將達130億元。
近年來,本市實施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民生活條件不斷得到改善。投資10億余元,連續3年每年實施30萬農民安全飲水工程,在鎮、村建立起622處污水處理設施,農村污水處理率達到了27%;連續3年累計安排3.3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農村環境整治。兩年來,市農委、農業局等部門在農村推廣安裝太陽能路燈8萬余盞,使3.2萬農戶用上了清潔能源等。
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長效機制已初步建立。新農村建設以來,本市組建起以政府公共財政投入為主導、農民為主體的專業隊伍,為郊區生態林、鄉村道路和安全飲水等建設和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截至目前,1000萬畝山區集體生態林、3900多個村莊的安全飲水和1.2萬公里的鄉村公路納入管護。2006年和2007年,本市投向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分別達16億元和18.9億元,今年可達20億元。
《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2009年—2012年)》草案中提出,未來4年,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建6000萬平方米的街坊路并同步配套綠化,對8000公里老化供水管網進行改造,完成50萬戶“一戶一表”節水改造,完成360個重要水源保護地村莊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
時間:2008-10-06 14:40 京郊日報 馬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