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食品商務網2007年8月25日訊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味精行業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的總產量已達170多萬噸,并出口到50多個國家,該年銷售收入近180億元;利潤亦不錯,近15億元。但味精行業的環保問題一直未能很好解決,該行業因此被國家環保總局列為高污染行業而加以重點監控,有關味精企業污染環境的報道也不時見諸媒體。 前不久,一則“味精將不再評中國名牌、已獲得名牌的企業可使用至2008年9月”的消息,在味精行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名牌企業將面臨被“摘牌”的困境,環保問題已成為行業瓶頸;加上動力燃料及原輔料價格不斷上升,難怪不少味精企業的老總感嘆“行業已進入多事之秋”。 生物化工專家徐昌洪教授認為,味精行業要走出“多事之秋”,關鍵是觀念需更新、技術要創新。 據徐昌洪教授稱,觀念需更新就是要提高思想認識、增強味精行業節能減排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味精生產企業必須認識到加強能源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這已經成為全行業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也是味精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這一任務再艱巨,企業也必須完成,絕對不能再采取諸如“搬家”的辦法來加以解決。這里所指的搬家是指一些味精企業為了逃避責任,把“麩酸(谷氨酸)”的生產工廠從城市搬到農村、從東部搬到西部、從沿海搬到邊疆;在搬家的同時,也把污染和落后的生產工藝帶到了農村、西部和邊疆。 徐昌洪教授告訴記者,技術要創新就是要加強科技創新、為節能減排和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撐;重點是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并與廢物綜合利用技術耦合起來、延長產業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來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同時,做好能量系統優化和梯級利用工作、降低能耗。 徐昌洪教授按照上述技術創新的原則,經過多年的努力,研發成功了一條無三廢排放、資源充分利用,又可節能的味精生產工藝路線,這種工藝叫作“味精閉環生產新工藝”,具有以下獨特之處—— 1、采用超微濾膜去除菌體、蛋白質、多糖、色素、重金屬鹽等高分子雜質,這些雜質特別是菌體、蛋白質、多糖及色素,會降低谷氨酸的結晶性和結晶純度。除去這些物質,有利于提高味精的結晶收率及結晶純度。 2、超濾截留液經硫酸水解后,菌體、蛋白質變成了氨基酸,多糖變成了單糖,可溶性鈣鹽變成了硫酸鈣(CaSO4)沉淀,它們經過濾后,再套回到滲透液,不僅使超濾的提取收率達到近100%,而且,水解獲得的氨基酸還有促進谷氨酸結晶的作用,對谷氨酸結晶有利。 由于超濾截留液最終要套回到滲透液,故超濾膜的濃縮倍數不必設計得很高,一般5-6倍即可,這樣超濾的平均通量(即透過量)就較大,超濾需配備的膜面積亦較小,電耗和投資亦會大幅降低,故超濾膜的作用在本工藝中獲得了最佳的發揮。 3、結合新的生產工藝,科學套用谷氨酸與味精結晶母液,不用“離交工藝”,從根本上解決了“離交”帶來的污染。 A、谷氨酸結晶母液經ED(離子交換膜)脫除小部分鹽后,套回結晶工序,可使谷氨酸結晶收率提高到98%以上;并能將酸性母液的蒸發量降低60%以上,可節約能源。 B、將味精結晶母液套用,可以純化粗谷氨酸,能使谷氨酸純度達98%以上。純化谷氨酸的洗液再往前套入酸水解液中,不僅可回收洗液中的谷氨酸,而且可把味精母液中帶來的焦谷氨酸水解為谷氨酸,一并送入谷氨酸結晶工序加以回收,對提高味精總收率十分有益。 據悉,目前味精行業采用的“離交工藝”即“離子交換工藝”,該工藝產生污染的原因為:谷氨酸結晶后的母液需要添加很多硫酸,才能降低PH值,谷氨酸才會被離子交換柱上的樹脂所吸附,之后用氨水洗脫、回收谷氨酸。采用這樣的工藝,雖然回收了谷氨酸,但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硫酸氨廢水,從而產生污染。 4、該工藝在谷氨酸結晶、味精結晶、硫酸銨結晶方面,均采用蒸發與冷卻耦合連續結晶工藝,不僅結晶收率高,而且大幅度地降低了能源的消耗,節能效果顯著。 5、該工藝可用來建新的味精工廠,也可用于改建老廠,改建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原有的裝備。 徐昌洪教授告訴記者,“味精閉環生產新工藝”,是集國內外味精行業的最新工藝技術、膜分離及蒸發結晶等現代化工單元技術而開發出來的;在開發過程中,得到了行業內不少有識之士的支持,也遭到不少人的懷疑、甚至反對。目前,味精行業已步入“多事之秋”,將這條閉環生產的新工藝提出來,就是想借此時機對其進行全面推廣。徐教授衷心地希望與味精行業的中國名牌企業合作,讓這個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早日走出“多事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