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浪網2007年7月11日訊 在一些國家先行了半個世紀后,“海水淡化”正在與中國漸行漸近。 從太空眺望,整個地球似乎都被湛藍的水體環抱。但在全球水資源總量中,97%都是苦咸的海水,包括人類在內的陸上生物根本無法直接加以利用;而區區3%的淡水中,兩極冰蓋、陸地冰川、高山冰雪又占去大部分。真正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實際上只占全球水總量的0.7%。 據世界氣象組織預測,到2025年,全球生活在缺水地區的人數將達到30億。在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四分之一的中國,情況似乎更為嚴峻。其中,天津、河北、遼寧、山東三省一市構成的北方沿海地區,人均水資源量更是不到中國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處于絕對缺水狀態。 7月4日,在青島開幕的“2007海洋科技與經濟發展國際論壇”上,國家發改委環境與資源利用司負責人表示,在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缺水地區,發展海水淡化,具有戰略和現實意義,國家將從資金、政策和機制上,加大對海水淡化的支持力度。 此前的6月8日,以色列IDE技術公司與天津國投津能發電有限公司正式簽署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廠合同,項目一期工程將于2010年完工。這套低能多效海水淡化裝置,屆時將形成日產10萬噸,即年產工業用水超過3600萬噸的生產能力。 面向大海 20世紀50年代,海水淡化開始作為一種現實的應用技術浮出水面。到上世紀80年代初,缺水但擁有豐富石油資源的中東國家,開始尋求用美元換取“海中求水”之道。 從沙特阿拉伯建成第一個大型海水淡化聯合企業起,到今天,淡化海水已成為中東國家用水的最主要來源。以以色列為例,雖然其國土狹窄,但仍遍布幾十家海水和地下咸水淡化工廠。據以色列水資源委員會預測,到2020年,該國將達到年產淡化水2億噸的水平。 目前,全世界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正在運行的海水淡化工廠達14000多座,日產淡水量約4000萬噸,解決了1億多人的用水問題。沙特阿拉伯正在修建中的日產88萬噸的世界最大海水淡化工廠,即將在2009年投產,屆時可供300萬人飲用。 據國際脫鹽協會2005年底的統計,全球海水淡化市場的規模約為200億美元左右,預計未來十年內將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IDE總裁兼CEO艾夫夏羅姆費爾伯(Avshalom Felber)更認為,由于美國、印度、中國和西班牙的需求增長,脫鹽技術市場的年增長率可望達到30%-40%。 在中國國內,天津作為中國最早的海水淡化示范基地,也先后建成了日產千噸、萬噸的海水淡化裝置。天津大學海水淡化與膜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世昌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在大連、青島、天津、唐山、浙江和深圳,在建和規劃中的海水淡化裝置已達十多個,如果都能順利完成,每日新增生產能力將達上百萬噸。 為鼓勵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2005年9月,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海洋局和財政部聯合編制的《海水利用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到2010年,中國海水淡化能力將達到日產80萬到100萬噸;到2020年,產能將進一步達到日產250萬到300萬噸的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河北、山東以及浙江等沿海省份,一些水資源緊缺的內陸省份也開始把目光轉向大海。 今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就開始著手啟動“引渤濟錫”海水西送項目。該項目預計從葫蘆島興城東臺子里取渤海水,通過直徑3.2米、全長600余公里的玻璃鋼管,穿越遼寧省,最終輸送到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并在此建設一個日產百萬噸規模的海水淡化廠,以破解內蒙古能源開發、生態恢復和國土利用三大難題。 成本桎梏 有專家警告說,在21世紀,淡水很可能將變得比石油更加珍貴;但最起碼到目前為止,市場上淡水的價格還是要廉價得多。這無疑是海水淡化產業面臨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當前,國際上海水淡化技術已經十分成熟,多級閃蒸(MSF)、多效蒸餾(MED)以及反滲透(RO)是普遍采用的三大主流技術。其中,多級閃蒸、多效蒸餾統稱為蒸餾法(熱法);反滲透又稱為膜法,即通過給海水加壓,使水分子通過半透膜而留住鹽分,從而得到淡水。目前,MSF和RO各自占據了大約45%左右的市場份額。 隨著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海水淡化的單位成本也得以大幅下降。回想20多年前,在沙特運行的海水淡化裝置,每噸淡水的生產成本一度高達2歐元(約相當于20元人民幣);到今天,法國威立雅水務工程公司(VEOLIAWATER)海水淡化市場高級經理王照宇對《財經》記者透露,以中國為例,這一成本已經可以下降到每噸5.5元至6元。 在整個成本構成中,能源消耗約占50%左右,融資成本以及人工、維護、配件成本各占25%。 為降低成本,水電聯產和熱膜聯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所謂水電聯產,就是利用電廠產生的蒸汽和電力,為海水淡化裝置提供動力;熱膜聯產,則采取熱法和膜法相聯合的方式,滿足不同用水需求,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海水淡化成本。 截止到目前,美國通用電氣、法國威立雅、以色列IDE等世界水務巨頭,都已經進入了中國海水淡化市場,但這一技術是否真正具有價格競爭力,至少短期之內仍是一個未知數。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節水處楊尚寶博士曾在2006年12月撰文指出,雖然海水淡化噸水成本已降到目前的5元左右,但相對于大部分沿海城市偏低的自來水價格而言,仍然偏高,這是制約海水淡化發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之一。 以北京為例,居民自來水每噸的價格為2.8元,加上0.9元的污水處理費,也只有3.7元。何況,還要扣除中間的稅費以及運輸、配送成本,真正能分攤到生產企業的,就更少了。 不過,很多業內人士相信,隨著水資源短缺的不斷加劇,以及經濟發展刺激下的需求上升,中國的低水價狀況應不會持久。1991年,北京的居民生活用水價格還只有每噸0.12元;到1999年底,就突破了1元大關。 2004年4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出《關于推進水價改革促進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通知》,要求加快推進對居民生活用水實行階梯式計量水價制度,缺水城市要實行高額累進加價制度。 從那時起,以北京、天津為代表的北方缺水城市,都相繼提高了自來水價格,水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正逐漸完成從福利到商品的過渡。 通用電氣基礎設施水處理公司海水淡化設備銷售總監胡焱軍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世界各大水處理巨頭都已經在中國落戶,通過本地化的設備制造,亦有望可進一步把成本大大降低。 難題待解 也許,成本遠非海水淡化技術面臨的惟一障礙。 6月19日,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報告指出,海水脫鹽過程會消耗大量能源,從而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此外,海水淡化在一些海岸區域,還破壞了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 該組織清潔水項目的負責人吉米皮托克(Jamie Pittock)更是警告說,隨著建造脫鹽工廠的數量成指數倍增長,這將會顯著加速氣候變化的步伐。 對于這一批評,天津大學海水淡化與膜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