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早報網2007年6月5日訊 南洋理工大學研究人員研發出新的納米科技,可以進一步簡化水凈化過程,利用更低的成本和資源潔凈水源。 科研人員花了約9年的時間進行這項研究,并于去年成功為新的納米科技申請專利。科研人員接下來將同公用事業局合作,把試驗從南大實驗室搬到蔡厝港水供處理廠開始更大規模的試驗工作。如果推行順利,新的科技最快能在兩年半或更短的時間內在市場使用。 目前,在水務凈化程序中采用濾膜科技已經越來越普遍,而濾膜科技的成本價格也越來越低。不過,利用濾膜科技生產再生水的一大挑戰是積垢問題。利用濾膜凈化食水可能導致自然生物和細菌等伏貼在濾膜上,造成滲透通量降低、過濾效力減低、濾膜的使用壽命縮短、治水費用也因此提高等。 本地科研小組因此開發納米結構光觸媒多孔顆粒技術,希望能解決以上問題。 這項研究的主要研究員南大土木與環境工程學院副教授孫德來博士說,當納米結構光觸媒多孔顆粒被放入水中時,水中的污垢會吸附在它上面,同時照射在多孔物質上的紫外線和陽光會把附在物質上的污垢分解,形成自我潔凈的功效。 這項科技將先在蔡厝港水供處理廠進行試驗,然后再晉升到試驗廠階段。 另一方面,孫德來博士也正在進行二氧化鈦納米濾膜的研究,該濾膜可同時發揮過濾和光觸媒效用。他明天將在本地舉行的國際水協會的科技大會上介紹這兩項研究成果。 公用事業局3P網絡署署長葉慶元在今天的大會開幕儀式后表示,現有的科技使用微濾和超濾技術,已經是非常好的過濾技術,但科研人員精益求精,希望通孔更小的濾膜能夠過濾出更多的雜質。更小的納米濾膜理論上孔更小,可以過濾的雜質最多,但也因為這樣,微小的孔很容易被污垢阻塞,致使水處理公司至今都沒有采用納米濾膜技術。 因此,他相信如果南大開發的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納米濾膜的工業用途,甚至取代微濾和超濾步驟,這將是一項讓業者振奮的消息。 葉慶元說:“就好像我們家里的冷氣系統一樣。如果接下來50年都不用特地維修,它就會自行清洗,那不是太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