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中電聯上書國家發改委要求上調電價后,又傳出了水價要上漲的消息。前天,有關人士透露我國將在審核供水企業運營成本、強化成本約束基礎上,適當提高城市供水價格。
時下所有漲價的欲求都能給出一個貌似合理的理由——成本的上漲。中電聯上書國家發改委時是這么說的,石油巨頭們“逼宮”時同樣打著成本上漲導致煉油虧損的旗號。誠然,受今年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整體上漲的影響,國內的水電油等企業確實面臨著成本增加的難題。如果單從供需決定價格的經濟規律來看,水價、電價、油價的上漲有著內在的市場需求,并不完全是壟斷國企片面的逐利沖動。
但是,水電油價格的上漲又關乎民生,在物價普漲的背景下,這些壟斷國企的漲價意愿,勢必附著了些許追求最大化利潤的本性。特別是當他們還一致打著成本上升的口號時,可否捫心自問一下,這些上升的運營成本中到底有哪些是受能源漲價的影響?又有哪些是出于自身管理效率低下、薪酬支出大增而導致的呢?不多舉例,爭議多多的交強險,賠款支出139億元,各類經營費用卻高達141億元,超過了賠款支出。是否大多數的壟斷國企都背負著交強險式的所謂高成本呢?
更為重要的是,水電油等上游能源價格的上漲,必然會帶動著下游生產環節的價格上漲,而后以各種生活必需品價格上漲的終端消費滲透到公眾生活中。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助推通貨膨脹的可能。當前,要注意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因而,在“防過熱、防通脹、重民生”的基調下,要提高水電油等價格,必須十分慎重。
當然,我們也不能就此武斷地認定,水電油的漲價必然會帶來通貨膨脹,因為即便能源價格不上漲,生產環節同樣可以以其他途徑帶動消費品價格的上調,比如勞動力成本的增加。而且生產企業獲利后的投資所帶來的產能過剩,同樣可以引起通貨膨脹。但由于能源漲價往往能夠引起更多的連鎖反應,所以對其漲價需求必須慎之又慎。
事實上,從防止通貨膨脹的角度來說,不但水電油等能源不能貿然加價,而且還需要平衡分配結構,增加居民收入,從而帶動消費需求的增加,以消化流動性過,F象。當前流動性過剩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一是巨大的貿易順差;二是熱錢過多;三是消費能力不足。貿易順差難以在短期內解決,熱錢過多也不能不顧一切地加息,那么眼前最有可能解決的就是消費力的欠缺。通過何種方式解決?增加居民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縮小由分配結構失衡導致的行業收入差距,當是不二選擇。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月份,食品類出廠價同比上漲9.1%,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6.3%。在通脹預期依然高居不下之際,對水價、電價等能源價格,宜在提價前,先增強居民的購買力,當百姓的工資上漲了,消費增加了,流動性過剩減少了,那時提漲價或許不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