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市17公里的布扎克鄉托乎拉村,有一座高約4米的漢白玉貼面“水”字形紀念牌。這是喝上干凈水的當地農牧民為紀念“防病改水”工程而修建的。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在新疆實施“防病改水”工程,截至2007年9月,政府共投入各類飲水建設資金26.45億元,建成各類水廠3151座,鋪設供水管道71516公里,解決了796萬人和2933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
新疆天山南北大部分農牧民告別了往日的飲水難,基本結束了喝澇壩水的歷史,純凈安全的自來水開始汩汩地流進了農牧民的家。
“我真的非常感謝政府,讓我們喝上了干凈的飲用水。”生活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邊緣烏什縣一個小鄉村的維吾爾族農民買買提·牙生江說。以前,他每天都要趕著毛驢車到離家3公里外的地方拉水吃。
與買買提·牙生江生活環境相似的農牧民在新疆為數不少。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陲,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造成這里干旱缺水,水資源分布不均,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村飲水困難問題十分突出。
因飲用不清潔水源而導致的疾病不僅影響了當地各族居民的身體健康,還使一些農牧民由于飲水問題,長期不能擺脫貧困局面。
新疆水利廳廳長王世江說,建設飲水工程的目的,就是要讓各族農牧民喝上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清潔水。
喝上清潔水的各族農牧民們,從繁重的挑水、馱水等勞動中解放出來,開始集中精力投入到生產中。許多地區的農戶利用飲水工程的多余水源,積極發展養殖業、種植業,搞庭院經濟,拓寬了致富門路。一些地區的農牧民還建起了浴室,使用上了洗衣機和衛生潔具。
新疆伽師縣玉代力克鄉農民吾甫力·玉素甫感慨地說:“以前下地干一天活,回來后還要去澇壩或大渠挑水,現在用上了自來水,真好,又方便又干凈,一年也花不了多少水費,我們的日子越過越舒適了。” 新疆特定的自然環境等因素也決定了“防病改水”工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新疆水利廳規劃到2010年還將解決14個地區(州、市)和6個自治區直屬農林牧場的307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重點解決飲用水高氟、高砷、苦咸、污染及微生物病害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水質問題,以及局部地區嚴重缺水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