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大眾網2006年11月9日訊 “這水味道不錯,口感不亞于純凈水!10月30日上午,在青島召開的海水利用現場經驗交流會上,來自中石化的工程師董振峰品嘗著“海泉水”嘖嘖稱贊,“真沒想到海水淡化后這么好喝”。 這種瓶裝的“海泉水”是由青島黃島發電廠采用自主研發的低溫多效海水淡化設備生產的,在會上一亮相,就引起了全國各地代表的關注。來自舟山發改委的賀志剛處長告訴記者,他是第一次喝“海水”,他說,“海泉水”不但好喝,價格也不貴,零售每瓶才不到一元錢,應該很有市場。 黃島發電廠李濟英廠長告訴記者,“海泉水”面市后,經國家環保、衛生、質檢部門的嚴格檢測,各項指標都超過了純凈水的要求,被青島海洋節等國際性展會列為指定產品,F在,他們又在籌建日產一萬噸的海水淡化生產線,爭取實現全廠生產、生活全部采用淡化海水,這樣下來,一年節省下來的水費就有600多萬元。 據青島市發改委環資處處長李振軍介紹,為加快全市海水利用步伐,今年初青島市出臺了全國第一個《海水淡化發展產業規劃》。到2010年,青島的海水直接利用量每天達500萬立方米,海水淡化規模每天20萬立方米,占全市用水總量的三分之一。 “多點開花”用海水 據了解,作為我國北方沿海嚴重缺水城市之一,青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值的十分之一,淡水資源不足嚴重制約了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近年來青島大力開展海水利用,相繼建成了全國第一家工業用海水廠及海水沖廁、海水源熱泵等一批國家海水利用示范工程。隨著一系列國家級重點創新項目的實施,青島的海水已經開始“生金淌銀”了。 在奧帆中心的媒體中心,工程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的海水源熱泵空調每年至少節省電費600多萬元。 在青島,海水不但能制冷供熱,而且在諸多領域迅速推進,具有了產業化雛形。早在1997年青島就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全國第一家工業用海水廠,取水能力28萬立方米/日,包括海上引水工程、電解制氯工程、管廊工程和泵房主體工程等,被國家列為海水利用示范工程。 被列為科技部“十五”重大攻關項目的青島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工程,已完成海水取水、后處理、防腐、防生物附著等技術的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實施示范住宅小區建設。 目前青島全市已有三十多家企業利用海水制冷。海水除了作為冷卻水外,還用作電廠脫硫、溶劑、還原劑、除塵、沖渣、沖洗、水產品加工、船舶壓載以及沖廁等方面。據統計,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從1990年的60多萬立方米/日,上升到目前的240多萬立方米/日(折合淡水12萬立方米/日)。 產業化指日可待 據青島市發改委主任劉明君透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青島海水利用技術日趨成熟,已經具備了大規模產業化的必要條件。未來幾年,青島立足已有海水利用產業基礎,力爭在全國率先形成海水利用產業集群使青島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海水利用示范城市。 而青島海洋與漁業局的專家認為,青島地處黃海之濱,海域無冰凍現象,海水清澈透明,水質優良,具有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優越條件。另外,化工、機電、海洋等產業發達,有涉及海水綜合利用的技術研發及人才培養機構20多家,具備發展海水淡化的產業基礎和科技支撐條件。 根據《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青島市將從膠南瑯琊臺到即墨田橫島,沿300公里的濱海大道,建設七大海水產業基地,形成工業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產業集群。到2010年,海水直接利用量達500萬立方米/日,海水淡化規模20萬立方米/日,海水利用及其相關產業產值500億元。在海水預處理、防腐蝕及防生物附著、新型膜技術、成套設備制造技術、新型熱源利用技術等領域,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水利用技術。 “在海水直接利用上,將重點完善和新建一批以海水直接冷卻為主的工業用海水示范工程。結合青島新建濱海生活小區,建設海水沖廁示范小區,為新建濱海居民區大生活用海水提供示范。結合青島發電廠二期擴建工程,建成國家海水脫硫示范工程。此外,海水淡化、海水化學資源綜合利用、海水利用關鍵裝備制造等產業也會全面鋪開,由點到面,在各個層次展開。” 劉明君表示,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有力的技術和政策支撐,他建議借鑒國外先進國家的海水利用產業發展模式和經驗,加強宏觀調控與協調規劃,在《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制訂青島市海水利用產業發展規劃,并納入青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時,優先培育發展一批具有產業示范作用的新型海水利用企業,盡快形成青島海水利用產業集群,帶動海水利用產業鏈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