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鳳臺大橋至淮南段水域的水質分析及治理措施
文件大小:0.28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6-07-26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CODcr 氨氮 水環境容量 河灘人工濕地   |
【摘要】 | 以CODcr和氨氮為指標,分析了枯水期以及豐水期水質變化;通過計算水環境容量比較了枯水期與豐水期淮河的自凈能力;建議采用河灘人工濕地改善淮河的水質狀況,對改善前后的水質狀況進行模擬比較,為淮河水質環境保護提供參考依據。 |
【部分正文預覽】 | 淮河是國家重點治理水污染的“三河三湖”之一,經過十多年的治理,淮河污染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整體水質明顯改善,但流域水體污染依然嚴重。分析水質情況,淮河水體自凈能力的下降是造成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改變淮河流域生態環境是治理淮河水質污染的根本方針。采用水環境容量模型計算鳳臺大橋至淮南段的水環境容量,得出豐水期水質比枯水期水質差,結合淮河地形特點,提出建立河漫灘濕地改善水質。 基于SMS軟件對淮河建立河漫灘濕地進行模擬分析,建立人工濕地后水質得到明顯改善:水質指標CODer由Ⅳ類達到Ⅲ類;氨氮由劣V類水質達到接近Ⅲ類水質。改善水質的同時使淮河流域的生態得到恢復。 |
|
|
|
||
【打印本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