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地保護區劃與防護措施一以肥城盆地為例
文件大小:0.19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4-05-15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水文地質 水資源保護區   |
【摘要】 | 根據地形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特征及主要經濟活動,將肥城盆地水資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準保護區、變質巖影響區、共軛影響區、水環境保護區等6個區域,并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涵養了水源,保護了水質,取得了明顯效果。 |
【部分正文預覽】 | 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區面積的擴大和工礦企業的發展,肥城市出現了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造成了供水緊張和地面沉降。據統計城區用水量從1983~1999年增加了4倍,地下水位下降了34 m,年均下降2 m。不僅襲奪了水源地上游和周邊地區的水量,而且還出現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某些自備井,污水處理措施不力,未達標排放或排污方式不當,使污水有的沿裸露基巖下滲,有的通過第四系弱隔水層的越流人滲到石灰巖含水層,有的污染物通過井孔直接人滲,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水質惡化;在水源補給區無節制地、無計劃地開荒采石,尤其在水環境和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地帶進行開發建設項目,引發了新一輪水土流失。為有效地保護肥城水源地,肥城市出臺實施了《肥城市城區水源地保護規劃》 11,并制定了《肥城市城區水源地保護區管理辦法》 j,嚴格限制任何工業及其它生產性項目發展,并在全省率先采用樹碑立界的方式進行標銘保護。同時區內實施青山綠水規劃,退耕還林還草,發展城鎮近郊觀光林業,涵養水源,設立無線遠傳自動輪動態監測井,對水源地水質水量進行動態監控,確保了城區生產生活用水質量。 |
|
|
||
【打印本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