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我國西南巖溶區土層普遍較薄, 存在地表地下雙層結構, 污染物更容易通過薄弱的上覆層和落水洞進入含水層。與其他非巖溶含水層相比, 巖溶含水層保護面臨的挑戰更加巨大。由袁道先[ 1] 院士牽頭承擔的 西南巖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調查結果顯示: 西南巖溶區水環境問題呈現污染源多樣化, 污染由點向面發展, 有機污染與無機污染并存等特點; 西南巖溶區3 066 條地下河面臨城市生活、工業以及農業多重污染的挑戰, 正受到變為排污下水道的威脅。如何合理有效地開發和保護巖溶地下水已經成為我國目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地下水脆弱性評價正是管理和保護含水層、預防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手段。美國、意大利、瑞士等國家已將其有效運用到水源地保護和流域地下水資源的綜合管理工作中, 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3] 。然而, 目前國內的含水層脆弱性評價研究主要集中于非巖溶區, 對于中國西南地區巖溶含水層的脆弱性評價研究還非常薄弱, 尚處于起步階段[ 45] 。筆者就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巖溶含水層的特殊性進行了討論, 介紹和對比了幾種代表性的巖溶含水層脆弱性評價方法, 并探討了脆弱性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 為我國西南巖溶含水層脆弱性評價研究提供理論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