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對城鎮地表水廠原水濁度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文件大。0.61MB
格式:pdf
發布時間:2013-09-14
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地震 地表水廠原水 濁度 供水安全   |
【摘要】 | 以“5·12”地震時綿陽市第三水廠原水濁度變化為例,說明地震對地表水廠原水濁度的影響程度及影響時間,并針對震后地表水廠原水濁度可能出現劇烈變化的情況,提出地震災區地表水廠應針對高濁度原水在原有常規工藝的基礎上增設預沉池。 |
【部分正文預覽】 | 地震引起的地質松動、滑坡、崩塌、植被破壞等很難在短時間內恢復原狀或者穩定下來,并且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堰塞湖,上游水庫為保證壩體安全而被迫大量放水,強烈的河道沖刷及山體滑坡都會造成地表水體泥沙懸浮物質等大量增加,導致地表水廠原水濁度在短時間內劇烈變化,嚴重影響水廠安全運行。 綿陽市第三水廠位于市區北部,總設計規模20萬m3/d(含在建10萬m3/d),是綿陽市最大的地表水廠,占城市總供水能力的50%左右,原水取自涪江。第三水廠自1996年2月投產至今,已運行15年,目前實際運行規模10萬m3/d,水廠出水水質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担罚矗—2006)。涪江發源于岷山主峰雪寶頂,經平武縣、江油市到達綿陽,涪江綿陽段水體基本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常福常—2002)Ⅲ類水域指標,全年大部分時間除糞大腸桿菌指標外,其余基本符合Ⅱ類水域指標。2008年“5·12”地震發生后,受到上游堰塞湖和暴雨徑流等共同影響,第三水廠原水水質特別是原水濁度變化十分復雜,其應對原水高濁度等原水水質變化的能力較弱,供水安全面臨巨大挑戰。 |
|
|
|
||
【打印本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