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調蓄池、調蓄隧道、多功能調蓄系統、下凹式綠地、滲透型路面、滲透型停車場等生態排水措施是目前國際較為流行的控制城市雨洪的方式[1 ~ 9]。受歷史原因影響,上海中心城區尤其是蘇州河沿岸排水系統多為合流制,暴雨設計重現期除重點區域采用3 ~ 5 年一遇外,其余均為1 年一遇,比國內外許多城市的都低。上海在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工程中,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在蘇州河南岸建設了成都路、新昌平、夢清園、江蘇路和芙蓉江等5 座雨水調蓄池,總容積為70 700 m3,服務面積達20. 07 km2。
自2006 年陸續運行以來,較為有效地控制了蘇州河南岸排水系統的雨洪水量與水質危害。水質監測是發揮雨洪控制設施環境效益的重要核算指標之一,也是評價治理設施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礎資料。受以往技術、設備和人員等因素的限制,水質監測存在響應滯后時間長、采樣頻率低、分析時間長等問題,導致針對雨洪水質變化過程及特征的實時、準確監測還存在瓶頸。筆者基于城市雨洪污染特征,構建了城市排水系統的雨洪自動化水質在線監測及遠程控制系統,并應用于上海中心城區蘇州河沿岸排水系統雨洪控制設施的環境效應評估中,以期為城市雨洪污染的控制與管理,以及排水系統的水質在線監測和遠程控制系統的進一步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