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農副食品加工行業中.醬腌制行業在最近幾年中快速發展,但是腌制廢水具有鹽度大、有機污染物濃度高等特點.以前,多采用物理化學工藝處理高鹽廢水。例如:電絮凝[1-2]、吸附[3 3和反滲透[4],但由于投資成本高、運行費用高,還有二次污染的風險,工程應用困難較大。此外。新型耐鹽菌和嗜鹽菌的篩選、開發使之成為處理含鹽廢水的一種技術手段.但由于添加耐鹽菌后破壞原有的微生物群落結構,不具備長效的穩定性,需要周期性添加,增加運行成本。因此。結合目前先進的耐鹽微生物馴化方法和生化處理工藝.建立穩定高效的耐鹽微生物群落結構的污水處理工藝是解決高鹽廢水污染的重點。目前。國內外已有學者嘗試將SBR c7~、生物濾池[8 3、UASB[93等成熟的污水處理工藝應用到高鹽廢水處理領域.獲得了一些寶貴的經驗和研究成果,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經調查分析.蔬菜腌制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分為兩大類: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成分。水溶性成分主要包括糖類、果膠、有機酸、水溶性纖維素、水溶性色素、酶、部分含氮物質和礦物質;非水溶性物質主要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原果膠、淀粉、色素、礦物質和有機酸鹽等[10]。除部分色素和纖維素屬于難降解成分外.其他污染物都具有較好的可生化性。生物接觸氧化法兼有活性污泥法及生物膜法的特點。池內具有較高的容積負荷[可達2.0 3.Okg/(m3.d)],另外接觸氧化工藝不需要污泥回流,無污泥膨脹問題.運行管理較活性污泥法簡單.對水量水質的波動有較強的適應能力.適用于含鹽有機廢水的處理。
筆者采用厭氧一生物接觸氧化復合工藝處理成分復雜的實際腌制廢水(11-12)。考察不同菌源、溶解氧、鹽度等因素對COD處理效果的影響 研究工藝的可行性及存在的問題.為工藝的進一步改進和耐鹽微生物的群落結構分析和構建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