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正文預覽】 |
污水海洋處置技術是指在不影響水體功能的前提下, 將經過處理( 通常為一級處理, 現逐步向二級處理發展) 的污水借助于海底管線( 或架空管道) 輸送到離岸一定距離、一定水深處, 然后由潛沒多孔擴散器排放的污水處置排放系統。它是利用海洋環境容量, 減少污水處理基建投資和運行費用的有效措施。污水海洋處置在國外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早期的污水海洋處置工程一般只是一條放流管, 末端開口, 即不帶擴散器, 排放的污水一般也不經過任何處理。至本世紀 20 年代, 開始建造一些帶有多孔擴散器的污水海洋處置工程, 并且污水在排海前也開始進行一些處理。利用多孔擴散器將污水分散排放更有利于污水與海水的混合, 從而可以提高稀釋效率, 降低局部海區的污染程度, 避免形成穩定的污水場, 便于污染物的進一步轉移擴散。
污水海洋處置技術所依據的基本原理是海洋的自凈能力, 進入海洋的污染物質通常經歷 3 種凈化過程, 即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在以上 3種過程中, 物理過程是最基本的過程, 它主要是指污染物進入水體后, 由于水流的湍流擴散, 使污水稀釋、混合, 并隨水流遷移、沉淀, 使污水中污染物濃度大大降低。物理過程可分為初始稀釋、再稀釋和遷移、長期擴散和輸運 3個階段。在現代污水海洋處置技術中主要考慮物理過程的影響, 即通過污水在海洋中的混合與輸運, 和周圍水體摻混稀釋, 其濃度降低, 達到保護水質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