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關系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我國的淡水資源狀況不容樂觀,人均淡水資源量嚴重短缺。目前,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m3,位居世界第6 位,但人均淡水資源量只2220m3,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名世界第121 位,被聯合國列為世界13 個最貧水國家之一[1]。我國目前有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低于1700 m3,為中度缺水;其中10 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 m3,為重度缺水;在全國的660 多個大中型城市中,有400 多個城市缺水,其中108 個屬嚴重缺水城市。同時,我國淡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勻,且水體的大量污染加劇了我國水資源貧乏的程度,在資源性缺水的同時,伴隨著水質性缺水,雙重缺水特征凸現,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瓶頸。
海水淡化技術的應用與產業化,是解決我國水資源危機的一種具有根本性的舉措,是解決沿海及近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現實選擇,也是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措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研究,是在政府支持和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驅動下發展起來的,經過40 多年的科技攻關和工程實踐。從我國第一座海水淡化工程1981 年西沙200 m3·d-1 電滲析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起,我國先后完成了嵊山500 m3·d-1 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山東長島和浙江嵊泗1 000 m3·d-1 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山東榮成5 000 m3·d-1 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黃島電廠3 000 m3·d-1 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黃驊電廠Ⅱ期12 500 m3·d-1低溫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以及舟山六橫萬噸級反滲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的建設。在示范工程的引領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先后建成了包括大連石化5 000 m3·d-1 (RO)、黃驊電廠20 000 m3·d-1(MED)、華能玉環電廠34 560 m3·d-1(RO)、首鋼京唐25 000 m3·d-1(MED)、天津大港新泉100 000m3·d-1 (RO)、天津北疆電廠Ⅰ期100 000 m3·d-1(MED)等一批中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同時,在浙江舟山、溫州、臺州和山東煙臺等沿海地區的海島縣和鄉鎮建成了一批中小型海水淡化工程,在為緩解我國沿海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同時,也為我國海水淡化技術和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