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酸黃連素( Berberine Hydrochloride) ,也叫鹽酸小檗堿( 分子式: C20 H18 ClNO4·2H2O; 分子量:407. 85,結構如圖1 所示) ,為黃色針狀結晶或粉末,無臭、味極苦。熔點145℃,在160 ~ 220℃ 時會分解,在278 ~ 280℃時則完全熔融,可溶于熱水和乙醇,難溶于氯仿和乙醚,具有很強的抗氧化降解性能[1-2],是主要存在于毛茛科、小檗科、蕓香科、罌粟科、鼠李科、防己科等6 科植物中的一種季胺類異喹啉天然生物堿[3-4]。作為廣譜抗生素,鹽酸黃連素對大多數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和真菌均有抑菌作用,低劑量時抑菌,高劑量時殺菌。此外對病毒、原生動物、衣原體和腸道寄生蟲等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5-6],在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等國的傳統醫學中的應用已有3000 a 的悠久歷史[8-9]。化學合成和從天然植物中提取是鹽酸黃連素的主要生產方法,目前比較成熟的植物提取工藝為稀硫酸法和石灰水法[10]。
作為化學合成黃連素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成品沖洗廢水的主要污染物,廢水中的鹽酸黃連素質量濃度在1 000 mg /L 左右[11],對環境中的微生物有很強的毒性,屬于難生物處理的高濃度有機制藥廢水。向環境中大量排放含鹽酸黃連素的制藥廢水,會直接殺死土壤、水體和沉積物中的有益微生物( 如光合細菌、硝化細菌等) 或抑制其生長,影響環境中微生物的種群和群落結構,對微生物的生長繁殖具有持久性的影響,破壞環境中固有的微生態平衡,進而會影響到整個食物鏈,最終會影響人類健康[12-14]。同時,也會在環境中的生物體內蓄積并且沿著食物鏈傳遞,可能會誘導致病微生物產生抗藥性基因,如近年來出現的超級致病菌( MRSA) 已經成為21 世紀的醫學難題[15-16]。近年來,一些學者對鹽酸黃連素制藥廢水的處理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鹽酸黃連素制藥廢水的治理提供了理論與技術支持。鹽酸黃連素制藥廢水處理技術主要包括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