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生物處理是通過人工手段提高水中微生物量,形成良好的微型食物鏈,利用生物新陳代謝降解水中污染物,從而凈化污水的水處理方法。生物膜法具有污泥量少、不會產生污泥膨脹、對廢水的水質和水量變動適應能力強,運行管理簡單等特點[1],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污水處理工藝之中,其中的生物填料是微生物賴以棲息的場所,是微生膜生長的載體,是該法的核心組成部分,影響著微生物的生長、繁殖、脫落及種群結構演替,還兼具截留懸浮物作用。早在19 世紀20~30 年代,K lmhoff、Mahr、Sierp、Waring 等人就以碎石、爐渣、焦炭、軟木塞、木片、鋁板、合成有機板等作為生物填料應用于污水處理中[2-3],之后,生物填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各種新型污水生物填料如多孔性聚氨酯(PU)泡綿、泡沫玻璃、活性炭纖維[4-5]被開發,但由于價格較高限制了其廣泛應用[6]。無紡布作為一種工業材料,價格低、比表面積大,其粗糙的表面易于微生物的附著掛膜,在無紡布上可以生長高濃度的微生物,被應用于河流、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處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7-10],但單一采用無紡布作為生物填料在運行過程中常需外加動力進行曝氣,大大提高了運行成本,如果能輔以植物,一方面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向反應器傳輸好氧及兼氧微生物需要的氧,一方面還為微生物生長提供更好的微生環境,不僅能降低成本提高處理效率,還能美化環境,因此,本文作者構建了無紡布植物浮前處理反應器(NWFFR),對分散生活污水凈化能力進行試驗研究,并與不懸掛無紡布生物膜的前處理反應器進行對比研究,以進一步開發無紡布作為生物膜材料在污水處理領域的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