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Constructed wetlands)是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模式,是以污水處理為目的、人工設計、建造的工程化的濕地系統。它利用基質一微生物一植物這個復合生態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及其協同作用來處理各種污水,使水質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時通過營養物質和水分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促進綠色植物的生長,實現污水的資源化和無害化[1]。人工濕地處理污水具有出水水質好和運行費用低等優點,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在美國東部有400多個廢水排放點是通過人工濕地系統處理后再進入地下水的[2]。人工濕地在我國的應用研究也日趨成熟,但在運行上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在北方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越冬問題。在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氣候寒冷,Wallance認為低溫會造成濕地系統管道發生破裂,濕地植物休眠,根系微生物代謝減緩甚至停止等現象[3 ;東南大學的王世和等人研究發現冬季人工濕地對TP的去除率比夏季低15 左右[4]。清華大學的申歡等人在采用人工濕地凈化景觀水體水質的示范工程中發現TP和TN的平均去除率比夏季分別降低了34 9/6和27 [5],這都說明人工濕地處理效率在冬季會大幅度下降。針對這些問題,寒冷地區對于濕地類型選擇以及保溫措施等均有著特殊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