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是合成優質聚氨酯制品的理想原料,它是由雙金屬氰化絡合物催化劑(DMC)催化環氧化物開環聚合制得的多元醇化合物,具有不飽和度低、單元醇含量少、平均官能度高、相對分子質量分布窄等優點.雖然DMC用量少,但是它會均勻地分散于聚醚多元醇產品中,在與異氰酸酯反應生產聚氨酯時會引發不希望的副反應,使制品的性能變差;另外DMC合成成本高,應該反復使用,不能讓它進入產品中白白浪費掉,因此需對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進行精制.
膜分離法具有多種優點,如過程簡單,設備體積小,經濟性好,分離系數大l1],正是基于這些優點,膜分離過程已在水處理、食品、醫藥以及生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根據聚醚多元醇的自身特點,選擇超濾的方法進行精制較為適宜.在超濾過程中,影響超濾效果及膜通量的因素在于膜污染和濃差極化,因此超濾通量模型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關于超濾通量模型及膜分離過濾阻力機理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_2 ],典型的數學模型包括阻力疊加模型[4j、濃差極化模型[- ]、滲透壓模型_7]以及新興的人工神經網絡通量模型l8].阻力疊加模型可用于從宏觀上描述超濾通量的衰減規律,形式簡單;濃差極化模型主要針對穩態情況進行,而實際大多為非穩態;滲透壓模型計算滲透壓的公式太復雜或不準確,很難建立形式簡單準確性高的滲透壓計算公式;人工神經網絡通量模型屬于純經驗法,在具體應用中選擇具有較好外推能力的算法是關鍵.因此,針對不同體系有不同的適用模型.
本實驗室在前期超濾精制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時得到了壓力、流速等對膜通量影響的實驗數據,在此基礎上,對超濾精制低不飽和度聚醚多元醇的過程建立數學模型,期望這個數學模型能夠預測在特定工藝條件下的膜通量,為精制工藝的放大及工業化提供理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