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位于干旱或半干旱氣候區,從地域上看,其中85% 分布在西北地區[1]。西北地區地處大陸深處,遠離海洋,南方海洋水汽不易到達形成降水; 另外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擋了西南暖濕季風氣流的北進,切斷了主要的水汽來源,直接導致西北地區干旱的氣候。西北干旱區域降水稀少且分布不均勻,蒸發強烈,氣候干燥,荒漠分布,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水資源成為制約北方地區經濟發展和影響其生態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西北水資源十分重要,對指導當地水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和綜合管理具有重大意義。
傳統的區域水文地質地下水循環理論認為,盆地的地下水接受周邊山區降水的補給,流域之間一般不存在相互補給的情況。但是內蒙古高原的湖泊、河流、泉水的分布似乎并不符合區域水文地質中地下水循環的理論,在降水量極為稀少的內蒙古高原,存在一些大型的湖泊,比如烏梁素海、岱海、達里諾爾、黃旗海等,這些湖泊的共同特點是幾乎沒有穩定的河流補給,湖泊主要的補給源是地下水。由于這些湖泊呈串珠型分布,湖泊集中分布地帶位于內蒙造山帶,屬于亞板塊之間的縫合帶,同時是重力與磁場的異常帶。在內蒙古高原干旱地區出現的湖泊群與特殊地質構造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系,引起了水文地質研究者的高度重視。陳建生等[2]的研究表明,西藏內流區、祁連山等高原的河流與湖泊存在著嚴重的滲漏,每年的滲漏量超過800 億m3,冰川積雪的融水維系著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和自然景觀[3],北方干旱區的地下水接受來自西藏內流區滲漏水通過深循環方式的補給,黃土高原的風塵堆積與深循環的地下水有關[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