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喀斯特地區山高坡陡、溝谷深切、地形破碎、降雨豐沛且多暴雨,大面積的陡坡耕地(全省小于6。的耕地僅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19.10%,坡度6。~25。的耕地占61.01%,大于25。的坡耕地占19.89%1成了侵蝕泥沙的主要來源Ⅲ,水土流失及其導致的石漠化已成為該地區最嚴重的環境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有許多研究者在該地區作了大量工作,采取了多種多樣的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口 ,既有封山育林、植樹造林等生物措施,也有坡改梯等工程措施,它們在局部地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治理速度仍然緩慢,水土流失嚴重、生態與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嘲。當前對該地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土流失成因、特征、地帶性分布及等級劃分等方面 ,以定性研究為主,這些研究在指導水土保持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配置更合理、更有效的治理措施離不開對影響坡面產流產沙各因素與產流產沙量關系的定量研究,然而目前該地區這方面的研究還很欠缺。為此,通過徑流小區觀測法,分析了坡度和雨強因素對經濟林地(梨樹)、水保林地(香樟)、坡耕地(農作物)及裸地4種地類坡面產流產沙的影響,旨在為貴州喀斯特地區選擇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和預測坡面產流產沙提供理論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