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村生活污染源已成為太湖流域氮、磷污染的重要來源[1,2],但其污染現狀至今尚不清晰,已成為制約太湖流域環境管理決策、面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因素. 2008 年開展的全國第一次農村污染源普查,次對農村生活污水生產量進行了系統監測,得到了以“人體”為排放界限的排污系數[3,4]. 王文等[5]對太湖流域典型農戶生活污水的綜合利用及處理情況進行了調查監測,得到了以“農戶小環境”為排放界限的排污系數. 上述研究僅得到了未經自然環境要素衰減的凈排放,而農村生活污水中富含的污染物在入滲土壤后經地表地下徑流匯入地表水體的過程中污染物會出現明顯衰減[6,7],其中土壤尤其是營養物質輸移、轉化行為集中的表層土壤的消減截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8,9],這一點在溝渠密布的太湖流域農村顯得尤為突出[10],太湖流域污染物經過表層土壤滲濾后很容易進入水體. 因此開展表層土壤對污染物的消減測算研究對于估算太湖流域農村生活污水入湖污染負荷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國內外針對土壤對生活污水中污染物消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滲濾處理技術方面,如不同土壤介質[11,12]、污染負荷[13]、溫度[14]等因素對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響,而基于表層土壤對農村生活污水污染物的消減測算為目的的研究還鮮見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