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赤潮發生時的營養鹽分布研究 |
文件大。0.65MB格式:pdf發布時間:2014-07-08瀏覽次數:次
【中文關鍵詞】 | 赤潮   |
【摘要】 | 2010年春季對東海海域進行了赤潮專項調查,在3個海區發現有赤潮發生。對這些海區的水質和浮游植物進行了監測和分析。 |
【部分正文預覽】 | 赤潮是當今全球海洋的一大公害。由赤潮引起的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日益嚴重,已經成為國內外生態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伴隨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近海赤潮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出現的范圍和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大,成為當今世界普遍關注的海洋環境嚴重問題。東海已成為中國比較典型的赤潮高發區,東海近岸海域赤潮的發生頻率遠遠高于國內其他近岸海區,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有毒赤潮的發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對人民生命健康與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長期潛在的不利影響,同時給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每年通過長江沖淡水等輸入到東海的營養鹽濃度不斷增加,東海近海海域富營養化面積已居中國四大海區之首,并成為比較典型的赤潮高發區。有害赤潮發生是物理、化學、生物和氣候等各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不是由單一因素決定的,在眾多影響要素中,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首要物質基礎。 目前的研究者一致認為,富營養化程度的不斷加劇是引發近海海域有害赤潮的營養物質基礎和首要條件。
通過對東海海域赤潮發生時營養鹽的分布特征及赤潮種類的分析,初步探討營養鹽分布與赤潮發生的關系,為進一步研究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機理,了解東海海域赤潮高發的原因及營養鹽對赤潮的影響提供科學依據。 |
|
|||||||||||||||
|
|||||||||||||||
|
|||||||||||||||
|
|||||||||||||||
【打印本頁】 |